泡沫还是复苏(2010年10月18日)

10月以来的上升从其时点来看,显然首先是一个博弈的结果,是大盘股长期为小盘股压制之后的反扑过程,也是强力的流动性泛滥推升的结果。所以,万事都有因果,在年末即将定局全年排名和业绩的时候,这种趋势显然是带有相当大的戏剧性的。对大资金而言,大盘股可以在几天之内抹杀小盘股辛苦数月的业绩结果,可见在这个长周期已经确认衰退的年景中,大到国际关系,小到市场博弈,都显示出了资金互相倾轧的一面。

泡沫还是复苏

趋势有时是相当迷惑人的,本轮反弹所借用的逻辑,实质上是两个:① 确认了全球进入货币竞相贬值的阶段,从而对全球的流动性宽松所造就的泡沫具有中期的预期。在这个逻辑之下,黄金、有色煤炭成为首要选择。但只有这样的逻辑依然是不够的,因为流动性的推动是不可能长久的。② 对周期性行业的选择必须再加上经济复苏的预期,从而经济在年末或2011年年初触底以及未来将启动中周期的繁荣成为目前可以布局周期性行业的理由。这两个逻辑都是我们认可的观点,但是,对证券市场投资而言,我们认为除了逻辑的结果之外,逻辑的过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全球朝着流动性泛滥或者是中国朝着中周期的繁荣这都不是一年内可以充分显现或者确认最终结果的,因此,其间的演绎过程十分重要。

此外,这两个逻辑从本质上是矛盾的,全球的流动性泛滥是一种货币体系崩溃的预期,从而是一种预防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逻辑。而中周期的启动是一个繁荣的逻辑,虽然在长波衰退的期间可以出现中周期的繁荣,但通货膨胀逻辑和繁荣逻辑显然不会是可以经常搭配的逻辑组合,因此,就目前的逻辑核心来看,我们认为事实上还是一个通货膨胀的流动性逻辑,而并非是真正的繁荣逻辑。在繁荣的逻辑中,资源类向来是繁荣的结果,而不可能是繁荣的原因,所以,任何的繁荣都不会从资源开始,因为那样注定是短命的。

货币体系动荡的经验

所以,整个逻辑起点都要从通货膨胀出发,而通货膨胀的逻辑大致是如此演绎,即美国复苏不尽如人意,从而美国持续宽松,从而全球流动性泛滥,这个因果看起来太过平实,从而,令人不得不进行深入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首先,显然这种全球的流动性泛滥首先是一个美国的博弈手段,但在当今的博弈格局中,我前期反复提出,20世纪70年代是全球皆通货膨胀,且美国的强势无可改变,而在当今的格局中,美国通缩、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局以及美国经济上强势不再,但在政治上强势依旧,这都决定了这次的博弈异常复杂,往往在势力对比没那么悬殊的情况下,这个斗争是极其复杂的。其次,过程中的投资机会如何演绎,是由最终的结果所决定的,按照我们的经验,这种博弈中,虽然20世纪70年代经验的结果是全球一定滞胀,日元升值和新兴市场的泡沫(比如拉美),但从当前的格局分析,我们还不能得出这次中国一定会如此的结论。

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出这次博弈格局之后全球货币体系的图景,但有三点我们觉得可能并不相同。第一,我们不认为中国必须和有必要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建做出牺牲,所以,人民币升值没有市场所预期的必然性,由此,对升值能给市场带来的资产泡沫没有那么乐观的预期。第二,由于当年新兴市场泡沫的崩溃是由美国的加息带来的,而这次我们尚未找到美国加息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时点,所以,泡沫如何解决可能并不是一定的,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没人知道将来全球是个什么样的货币体系。第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上游资源品从没有单纯依靠流动性就能够推升的,在美国通货紧缩的状态下,真实需求根本无法与更高的资源品价格相匹配,至少在以往的长波中,当真实需求不足的时候,基本金属没有趋势性上升的动力。而如果是基于货币体系的担忧,那产生泡沫的只可能是黄金。

所以,我们虽然暂时没法给出货币博弈的答案,但对世界经济史的了解告诉我们,这一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次的泡沫是一个很长、很乱但脉冲式的泡沫,不会是趋势性泡沫。而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流动性长期推动的可能性,而且,流动性能够带来冲击的更多的是其边际变化,我们暂时还无法知道美联储在量化宽松之后还有什么进一步可以超出预期的宽松可能。所以,流动性的宽松是个常态,但其边际继续上升从而导致美元不断贬值这显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汇率代表的是国家间的关系,而欧洲显然不会在中期的增长中超越美国。所以,关于流动性对大宗泡沫的推动,我们只认可它是脉冲,而不是趋势。在我们看来,根据欧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许在2010年的年末附近,美元的此次贬值就将就此触底。所以,本次的流动性冲击也许在疯狂中面临终结。

周期性行业复苏的结构性

但是,此次令市场对周期性行业兴奋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冲击,而是中国经济即将触底复苏的预演。也许预演可以如此想象,但经济周期的现实则并非如此。至少在我们看来,有两点是不得不指出的。首先,2008年年底的底部是V形的,但2010年年末的经济底部只可能是U形走势,这是由经济周期的阶段所决定的,所以在可以预见的2011年第二季度,我们还看不到类似于经济明显繁荣的图景。实际上,我们并不否认在2011年的投资中该比2010年更多地配置周期性行业,这是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就已经说明的,但是,我们不认为2011年该配置的周期性行业是煤炭有色钢铁之类,因为从周期的角度说,中周期的启动是从装备制造业开始的,2011年的周期复苏是市场的自我行为,不是政府的刺激性投资,所以,这种复苏中的周期性行业并非2009年复苏中的周期性行业,这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我们要指出的第二点。

这种判断同样支持了我们对上游的看法。其实,就算是经济复苏也不能把对上游的流动性推动的接力棒接到真实需求的手中,相反,如果经济真的复苏,流动性的紧缩是不可避免的,从而,这种行情只是交易性机会,不可能是趋势。实际上,我们已经观察到了中周期复苏的先导迹象,因此我们认为越来越应该关注周期性的机会,但那是化工、机械的机会,而非上游的机会,这是我们基于周期理解的一贯观点。

真的风格转换

最后,在我们的逻辑体系中,对于资金对行情的冲击是无法解释的,但我们可以用逻辑体系去做方向性的判断。基于上游冲击而带来的行情我们认为是交易性机会,而对于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旧增长模式而言,依然不存在系统性的机会。所以,我们只是根据经济增长的结构在周期类中局部性地看好中游的化工和装备业,而至于是不是周期类的,需要整体估值提升,那往往是经济中周期繁荣趋势萌芽之后的事情。我们一直认为2011年需要配置更多的周期品种,但那必然是结构性的,因为经济增长本身就是结构性的。

对于短期的趋势而言,第四季度注定是一个博弈的季度,我们认为当小盘股和消费股调整到一定幅度之后,估值上会出现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出现大盘股与小盘股之间的反复。我们并不认为会有什么中期的风格转换出现,因为本来我们就认为基于中国未来中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就不会出现系统性的周期性行业的上升。所以,大盘股在估值修复之后,依然难于在短期内找到继续向上修复的动力;所以,结构性的机会依然是未来的主题。

中级反弹的延续与终结:地产是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泡沫问题

对于地产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定性,当中级反弹决定性因素也即是刚性需求结束后,地产繁荣由何因素决定,是何因素决定了地产未来的趋势。因此,不同阶段地产属性问题也就成为地产未来趋势判断的关键。

地产是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泡沫问题

对于地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即地产本身具有的性质,因为地产具有资产属性和使用属性。也即是说,地产同时汇聚了两种投资逻辑:

其一,属于刚性需求范围的地产成交,即地产成交量放大的根源来自于价格的回落,这种价格回落可能来自于经济低谷背景下的让利销售,也来源于货币政策宽松带来的信贷成本下降,而其根源来自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刚性需求,即收入阶段性维持背景下价格回落触发的刚性需求。但是在第二季度之后,这种刚性需求的环境都在变化:一方面,第三季度开始收入滞后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会导致货币政策去政策化行为,而前期的成交量又带来开发商提价预期,这都终将伤害到刚性需求的延续。

因此,如果地产刚性需求的根源是价格的下跌,那么地产的改善性需求必然对价格上升和收入预期有着更高的敏感性,所以,当刚性需求释放之后,地产的成交量将更多与地产价格波动和收入预期相关,而收入预期的低点将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这是一个经济周期运行的惯常规律。所以,只要我们不能预期中国的失业率已经见顶或者收入的低点已经来临,则我们没有理由在方向上认为地产的成交量不会下降。

其二,属于泡沫需求范围的地产成交,主要源于通货膨胀预期下地产本身具有的资产属性。在通货膨胀回升的背景下,意味着一切固定利率的资产都将减值,而经济可能处于由衰退紧缩减息向增长通货膨胀加息过渡的时期。在我们改良后的美林时间钟中可以看到,这时候收益较高的投资标的为股票和工业属性商品,如金属等。而如果经济转向停滞,即出现滞胀,则有可能转向股票和能源、贵金属等资产属性类商品。相应地从美国和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行业指数看,我们看到在滞胀阶段,房地产、贵金属与能源类产品都出现在了涨幅榜前端,这也说明,在经济恢复进入调整期,而又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状态下,房地产出现泡沫需求也是大概率事件。

尤其在中国市场上,我们通过和美林时间钟的对比,发现中国经济周期内的各类资产尤其是股票、债券及货币相对于美国市场在上一个阶段的后期开始提前反应,因此更为领先,这应该与中国资产更着重预期有关,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泡沫预期推动的地产成交量维持甚至放大的可能性。

表2 美林时间钟加入利率变量后对中国实证资产的配置

CEIC, 长江证券研究部
CEIC, 长江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CEIC, 长江证券研究部

表3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阶段房地产与贵金属一起出现在涨幅榜前列

CEIC,长江证券研究部
CEIC,长江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部

表4 日本20世纪70年代房地产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好

日本20世纪70年代房地产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好
日本20世纪70年代房地产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好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部

因此,我们认为从第三季度开始,地产更有可能面临的是刚性需求下滑和泡沫预期推升博弈的状况,而其博弈的结果,取决于通货膨胀维持的时间。

原因在于,资产价格泡沫的内在来源于实体经济杠杆化率的提高,只有金融体系借贷的上升才使得资产价格脱离实际的供需平衡,从而更多地展现出一种货币现象,而金融体系借贷的恢复并不是一个直接降低利率的过程,这种借贷同时受到存量和增量因素的制约:存量因素在于已有的居民和企业储蓄积累,增量因素在于未来个人、企业收入增长水平。对于中国目前而言,两难在于,从资产负债表而言,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居民财富的确受到的影响比美国等要小得多,但是从经济恢复周期调整而言,收入增长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存在一个过渡期。

因此,泡沫预期转化为通货膨胀问题,即如果是长期通货膨胀加强了泡沫预期,则地产泡沫化繁荣是大概率事件,如果通货膨胀仅是短期上升进而步入通缩,那么地产终将受到收入调整的制约。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在1976—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间的长期滞胀之前,在经济触底反弹的1975年也曾出现过阶段性的通货膨胀回升,尤其是1975年6月通货膨胀环比大幅回升还导致了美国上调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变动,但是在此期间的地产行业指数整体表现依然不佳,也说明了通货膨胀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地产泡沫化的可能性,地产在刚性需求导致的中级反弹之后本质上是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泡沫问题。

表5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房地产表现不佳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房地产表现不佳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房地产表现不佳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地产和汽车阶段性表现的不同——地产是通货膨胀预期下泡沫的佐证

另一点佐证来自于汽车。汽车和地产都为刚性需求的典型代表,即在经济反弹的阶段中受到收入调整和价格下降影响为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反弹初期即刚性需求释放时期汽车和地产具有相类似的表现外,当中级反弹结束后,汽车和地产的表现截然不同。

以日本为例,由于行业数据的缺乏,我们选择了行业指数作为其行业状况的代表。可以看到,在刚性需求导致的中级反弹时期,以及中级反弹后的调整期,汽车和地产都出现了同涨同跌的同向运动,其涨跌幅度也基本相当。但是,当日本经济在1975年第四季度走出第二个底部步入经济复苏道路时,汽车出现在了涨幅榜前端,而地产依然不见起色,而到了滞胀时期,则房地产出现在涨幅榜前列,相反汽车则表现一般。

上述变化的出现正是由于主导地产和汽车的不同因素导致的:在中级反弹阶段,两者共同由刚性需求引导反弹,而在之后的调整期,两者也都是由于刚性需求受到收入滞后调整制约而下跌,因此走势趋同;但是在恢复期阶段,汽车受益于当时日本恢复的新增长点——外需恢复,因此快速回升,相应地地产则在滞胀阶段才由于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泡沫引导至涨幅榜前列。因此,两个行业间的走势也从侧面印证了刚性需求之后地产本质是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泡沫问题。

表6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房地产表现不佳(%)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房地产表现不佳(%)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房地产表现不佳(%)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