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差异的通货膨胀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通货膨胀压力往往是经济变局时期的重要特征,而且,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紧缩往往也是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根源。但是,正如我们前文所言,基于消费结构变迁所引起的供需结构矛盾可能正在趋于平衡,由供需结构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明显。那么,在每一个繁荣的末期的通货膨胀又是何种原因呢?其中的关键就是经济繁荣后期出现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机制,而这一点不仅仅对于通货膨胀的总体趋势有意义,更重要在于价格体系内部的结构性变动,这事关我们从价格的角度寻找系统变化中的投资机会。

关于这种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机制,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国的通货膨胀更多来源于食品领域价格的上涨,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除了季节性因素和气候因素所导致的收成丰歉因素之外,我们在日本起飞过程中的1960—1965年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而日本的经济学家将其解释为“生产率差距通货膨胀”。(高须贺义博,1962)

所谓的“生产率差距通货膨胀”是指,一方面,在大企业形成垄断的领域,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却能够维持原来的价格;另一方面,当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之后,在那些未能提高生产率或者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领域,如中小企业领域,则产生了劳动力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日本起飞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结构(1960—1965年)
日本起飞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结构(1960—1965年)

图15 日本起飞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结构(1960—1965年)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昭和40年经济白皮书》

我们思考的结论是,这种通货膨胀的本源是日本劳动力的重估下生产率提高在不同部门的差异。工资的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而从结构来看,生产率提高较慢的行业显然是价格上涨最快的行业,所以,农业等生产率不能显著提高的行业、手工特征不适合规模化生产的行业、服务性行业将是价格上涨的主要行业,而带有一定垄断特征的行业也将因垄断的形成而产生价格上涨。

日本起飞时期的劳动供求与物价上涨
日本起飞时期的劳动供求与物价上涨

图16 日本起飞时期的劳动供求与物价上涨

资料来源:香西泰,《高速增长的时代》

我们的理解是,这种生产率差异的通货膨胀机制虽然存在于每一轮经济中周期的繁荣后期,但是这种现象更多地存在于起飞阶段之中;因为在工业化起飞进入第一个中周期的后期,由于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引致的劳动力价格迅速重估改变了各个要素的价格,在生产率低下领域的工资上涨推升了成本,从而推升了产品的价格。在繁荣后期大众消费时代崛起的背景下,引起生产率低下消费品的重估,带来了阶段性的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所以,生产率差异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是起飞过程中一个国家价格体系调整的过程。而这种价格体系的影响可能会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影响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结构性的价格推动特征已经比较明显,中国自2000年以来的工资增长率已经超过GDP增长率5个百分点以上,从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基础已经具备。而且,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生产率差异的加大,我们发现在适合规模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领域的价格不能明显上升,而生产效率低且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已经存在了上涨的趋势,这种上涨的趋势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基本表现就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实际上,看待中国当前的价格问题更多应该是关注价格体系的调整,也就是价格涨跌的结构性差异,这一点是价格问题的本质,而机会可能也在于此。

中国的平均工资同比增长率和GDP同比增长率
中国的平均工资同比增长率和GDP同比增长率

图17 中国的平均工资同比增长率和GDP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总量:CPI结构性温和通货膨胀

从总量的角度看,基于供求不平衡的通货膨胀机制既然已经不能带来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排除突发因素造成的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则在每一个繁荣的后期,PPI将没有进一步上升的压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我们表述的生产率差异的通货膨胀原因,CPI的通货膨胀压力当大于PPI的压力,这样通货膨胀的整体推动力也是结构性的,所以不必担心系统性的通货膨胀产生,温和的通货膨胀将是一种趋势。

典型的美国中周期的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
典型的美国中周期的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

图18 典型的美国中周期的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工业化期间韩国中周期的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
工业化期间韩国中周期的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

图19 工业化期间韩国中周期的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生产率差异通货膨胀的机会

我们应该从中国价格结构调整的高度来认识价格变动中的机会,生产率差异的通货膨胀带来价格上升的基本机理,基本上就包含几个部门,这样的部门应该有几个特征:①这是一个不能大量采取规模化和提升技术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②这是一个资源约束型产业,这导致其劳动生产率不能大幅提高,当然,这种资源约束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是其基本生产要素,并不包括可以通过规模化进行的资源开采;③带有服务性特征,不可贸易和转移。

工业化期间日本的批发价格分类指数(1960—1966年)之一
工业化期间日本的批发价格分类指数(1960—1966年)之一

图20 工业化期间日本的批发价格分类指数(1960—1966年)之一

资料来源:《法人企业统计年鉴》,昭和41年(1966年)

这样特征的产业,我们觉得基本存在于两个领域:首先是种植和养殖业,这里以农产品和林业为代表;另一个是服务业中的资源类行业,主要是旅游业、公用事业中的水和煤气,以及医疗保健和个人护理。在中国经济维持繁荣、消费没有明显回落之前,农产品和林业价格的上涨将成为“生产率差距通货膨胀”期间的常态。而旅游和公用事业中的水和煤气虽然会受到价格管制,但仍然存在着不断成本推升的压力,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

工业化期间日本的批发价格分类指数(1960—1966年)之二
工业化期间日本的批发价格分类指数(1960—1966年)之二

图21 工业化期间日本的批发价格分类指数(1960—1966年)之二

资料来源:《法人企业统计年鉴》,昭和41年(1966年)

价格上涨与相关行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我们投资中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指出的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涨,更多带有劳动力成本推动和资源约束的特征,劳动力成本推动显然会挤压价格,而土地和自然生长的规律可能才是提升这种行业业绩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价格上涨应该建立在需求持续旺盛的基础之上,而这些条件可能在繁荣后期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就是上述行业应当被重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