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深化中的消费转折 ——内生增长、结构升级和诱导效应 (2015年8月4日)

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都不外乎消费需求的不足,马克思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事实上,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国内外经验都显示,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增长具有明显的平稳特征。正因为如此,在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消费类行业的上市公司一直是防御性投资的首选,在大盘不断下跌的情况下,部分消费类股票却表现出逆市上扬的走势。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降低,消费类公司具有持续的投资价值吗?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图1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认为,消费不仅关乎投资选择,而且关乎经济周期走势,甚至影响到中国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工业化背景下对支撑消费增长的机制和核心因素做深入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持一国的工业化。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率提高和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一直存在。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这种临界状况,一旦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走向终结,劳动力工资必将内生性加速上涨,而工资加速上涨将支持居民消费支出内生性快速增长。另外,诱导效应理论和国外工业化期间消费结构转变经验显示,未来5~7年很可能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快速转变的时期,这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本文的思路和框架如下。

消费经济思路与框架
消费经济思路与框架

图2 思路与框架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结语

我们坚信,在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资源约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问题同时产生绝不是巧合,而是意味着中国真正的转变可能开始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劳动力供求格局的转变最终会推动劳动力价格的加速上涨,工资收入的提高为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准备了条件,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将更多地体现为国民的富裕和实惠。而这些很可能就是未来5~7年内要发生的事情。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层面看,消费增长和规模扩张意味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趋于上升,这为我们从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创造了机会,中国将要踏上走向大国经济的路。

然而,对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消费类企业来说,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并不是一顿免费的午餐。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中国的工业化是与市场化、国际化同时展开的,当工业化深化产生的资源约束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之时,市场化深化和国际化深化也正在给它们施加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正是这种生存环境让我们认为市场规模扩张和行业集中是未来同时并存的两大趋势。当然,这同样蕴含了希望,因为市场竞争和行业集中的结果只有一个:“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