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与偶然——增长中枢下移的研究(2011年12月22日)

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在面临内外经济失衡日益严重的压力中,中国经济是否到了一个降速的拐点,这是考验我们对经济的理解以及对市场的判断。从市场跌跌不休的趋势看,似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降速的过程。

实际上,中国经济在2006—2007年已经到达了一个增长的高峰阶段。2008年初期,政策当局对形势的判断并不是确定的,那个时点应该是中国经济转型政策确立的大拐点。但是,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增长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

目前的经济增长下滑是对过度经济刺激的清算。金融危机之后,能动性最强的政府做出了立即的反应。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4万亿元的投资和10万亿元的信贷是中国政策当局最为能动的反应。全球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经济刺激方案,挽救了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长,挽救了当时的政策当局,也挽救了世界。但是,当增长遭遇结构问题的时候,过度刺激的后果出现在我们面前。

政府的刺激使得中国经济的周期运行节奏被转变。根据传统的基钦周期,一个短周期的运行就是12~15个季度,复苏和上升阶段一般相对长一些,7~9个季度,而下降阶段更快一些,一般为5~6个季度。从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短周期回升的过程,而本来的周期运行轨迹应该是相对强烈的“去库存”。不管如何,4万亿元的投资和10万亿元的信贷足够使得一个短周期有明确的上升方向和动力。

清算的时点是2011年年初。从库存周期的角度看,虽然各个行业的库存位置存在差异,但是中国整体处在一个库存的高点,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去库存的过程。这个趋势我们可能无法以中国的数据加以证明,但是如果以美国的库存数据和中美在全球产业链的关联看,这个趋势是确信无疑的。当然,经济的发展轨迹也是库存周期演进的最好诠释。

经过2011年第二季度的下跌,市场此前明显出现一个螺旋式加速的疲态,同时,市场预期已经更加混沌。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在降低,结构性恶化因素在加剧,成为市场的一致预期。在货币政策的紧缩进程中,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也出现了实质性的改变。不管是从产出缺口、产能利用率,还是库存,甚至于领先指标,经济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不是积极的信号,“硬着陆”的担忧此起彼伏。

当短周期回落成为一种一致预期的时候,再讨论短周期的进展,其意义就不大了。为此,我们研究的视角需要延展至中期。这个视角的主要任务是回答一个问题:以中期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是会继续恶化,还是会逐步改善?改善的时点是何时?我们需要将视角放得更加长远一些,深入讨论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特征更为重要。

当视角延展至中期的情况下,了解中周期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的特征就成为一个必要。我们更加关注中国经济的拐点是否到来,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枢是否在降低,也关系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紧迫程度以及风险大小。当然,历史的经验可能会说明,经济增长中枢下移是一个市场困顿的开始,但是,也并不是说市场就永无天日,在低水平的增长中,股票市场也可能有好的趋势性投资机会。我们希望从宏观和历史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市场趋势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