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 系列研究

越来越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农业、纺织和造纸等行业的产能随着历史慢慢过剩。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投资增速下降,这时,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行业往往出现“产能过剩”。如果国家采用刺激经济的政策,产能过剩问题会进一步恶化。

从美国、日本、韩国工业化的历史看,到工业化中后期以后,产能过剩在很多行业将持续存在。同时伴随出现的是全社会GDP增速下移以及产能利用率中枢下移。但与市场理解不同,历史表明,虽然存在产能过剩,当一个经济体刚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其经济自身调整恢复的能力依然较强。从历史上看,这时出现的萧条不会超过两年。

以当时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日本为例。日本在1970年附近进入工业化中后期。1972—1973年的“价格景气”,使得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日本更进一步加剧。这种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扩张不是以真实需求为基础的,而是日本政府想尽快使经济脱离低迷状态,运用金融和财政刺激的结果。1972年在列岛改造计划、新干线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影响下,1973年财政支出比1972年高了21%,1974年又比1973年高了26%。这导致1973年机械订单比1972年上升了47.8%。“价格景气”使得日本经济中生产能力盲目增加与实际需求增速缓慢的矛盾加深了。1974年受第一次石油价格冲击,居民购买力受损,供需矛盾恶化,工厂生产无利可图,产能闲置十分严重。1973—1977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指数分别为:108、99、85、92、91(以1980年为100计)。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从1976年开始恢复,私人投资开始正增长。1978年和1979年经济繁荣,GDP增速分别为5.2%和5.5%。

无论从轻重工业比例,还是从投资消费比例考察,中国目前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在中国出现,而且出现在很多以前产能紧张的行业中。更让人困扰的是,从目前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仍在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各种思考和讨论的热点,因为各行业过剩产能能否消化、何时消化、如何消化直接影响了宏观经济和市场。

关于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报告,展现研究的结果。希望能发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这个系列报告的核心思路是从利润率角度,寻找未来的优势行业,寻找不同条件下,不同时期,最优行业配置。我们不仅关心长期问题,而且关注短期问题。从长期看,某些行业会胜出,这些行业值得关注。从长期看,衰退的行业在短期可能具有很高的弹性,那么也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中,利润总额可以用行业增加值近似代替,而行业的资本存量则要研究现有的产能[1] 。在产能扩展缓慢,产能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关于行业产能利用率的讨论,可以转化为对未来行业增加值的讨论。(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的增加值反映了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行业增加值相当于行业 “利润” 总额。)

为了研究各行业未来的产能过剩情况,或者说“利润率变化趋势”的情况,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成三部分研究。第一篇研究各行业未来的增加值情况,这实际上是研究需求问题。第二篇研究各行业目前以及未来的产能扩张情况,这是研究供给问题。第三篇从政策、要素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研究未来哪些行业会出现“产能紧张”,或者“阶段性产能紧张”。这三篇,我们谓之“产能过剩问题系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