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或复苏——逃不脱的周期规律(2012年11年13日)

提要

近期的一系列报告中,我们一再强调第一库存周期向第二库存周期转换可能已经发生,经济的底部也已经明确,企业盈利在第三季度也触底,10月宏观数据将是对上述结论及《周期之轮》这一研究框架的检验。

1.周期现状:产出缺口初现反弹

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9.6%,高于9月的9.2%,环比上涨0.81%。4月以来,工业增加值环比降至0.36%后,持续反弹。工业增加值季调趋势项环比在4月已经见底,而产出缺口底部在7月出现,完全符合之前指出的两者3~4个月时滞的规律。

2.周期与价格: PPI环比如期转正

10月PPI为-2.8%,环比反弹0.2%,与我们判断的完全一致,PPI环比在12月后或有所反复,但11月PPI环比仍将为正。

3.周期与动力

①库存周期:PMI采购、生产、营销三环节:需求回升→生产改善→采购增加→雇员增加→部分企业库存回补→复苏确认;②房地产投资或已经趋势性改善;③非制造业投资回到潜在水平之上;④M1出现周期性复苏,但力度较弱;⑤美欧经济仍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外需周期性好转仍需等待。

4.利润:最坏阶段或已成为过去

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的规律,利润同比的底部最早可以在“量”的底部出现,而最晚则在“价”的底部出现,多在两者之间。在不发生重大外部冲击导致第二次量价齐跌的情况下,三季度应该是工业企业效益最差、利润最低的时候。

5.神奇的“17”:周期复苏 VS结构性衰退

①第一库存周期下行15~17个月较为正常,中国库存周期调整普遍为17个月,7月产出缺口见底,又一次契合这一规律;②结构性恶化有可能发生在少数行业,并不会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③只要资产价格保持稳定,第二库存周期仍能展开;④未来半年可能面临来自美国库存调整的冲击。

6.配置思路:重点仍在周期

虽然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仍困难重重,但我们仍然坚持认为,中国经济的第二库存周期到来已经不可逆转。对市场而言,从总的方向上看,我们仍然维持看多的观点。行业方面:①地产、非银行金融依然是首选;②化工、汽车、水泥、机械等周期行业值得关注;③随着需求改善和价格止跌回升,有色和煤炭可能迎来阶段性反弹,但中长期机会仍未到,短期可能面临美国冲击。

观点回顾 :预期—检验—僵局—再平衡—价格重塑—周期转换

前期我们推出的中期策略报告《老逻辑、新起点》《下一轮库存周期:经济及市场特征》以及最近的《穿越2012之周期篇(1):中周期第二库存周期研究》《周期之轮(12):周期转换机制重启可期》(本书上一篇报告)、《周期之轮(13):第二库存周期,还是“L”底?》等一系列报告中,我们重点论述了短期周期运行及中长期周期判断。

在近期的一系列报告中(包括《周期之轮(15):周期底部的再确认》《9月PMI:季节性反弹与底部确认》以及《10月PMI:周期反弹 “复苏”成行》),我们一再强调第一库存周期向第二库存周期转换可能已经发生,经济的底部也已经明确,企业盈利在三季度也触底。

10月宏观数据将是对上述结论及《周期之轮》这一研究框架的检验。

历期《周期之轮》主要观点:

2011.12.22《周期之轮(1):定位》:理论框架。当前中国经济长波衰退、房地产、资本性支出以及库存四周期同处向下过程,能否实现经济周期触底回升,周期驱动力量的复苏将至关重要。

2011.12.22《周期之轮(2):动力》:理论框架。相对于下半年,上半年的机会或更大,配置上建议沿着经济周期复苏之路,可以按照“防御行业→早周期行业→投资品行业”这一“周期救赎”路线布局。

2012.1.5《周期之轮(3):且宜逐波而上》:以此表明我们的乐观心态。我们认为,在短暂主动去库存后,库存加速器或将重启,市场将率先迎来曙光,建议配置早周期行业。

2012.2.2《周期之轮(4):复苏仍可期,救赎或有波澜》:我们认为,依加速器逐波而上的周期行业配置逻辑仍适宜。建议关注信息、生物医药等非周期行业。

2012.2.16《周期之轮(5):真实的谎言还是底部幻觉?》:复苏预期较为一致,认为:短期经济弹性有限或会制约周期行业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对指数不宜过度乐观;复苏预期中,可关注TMT、生物医药等成长领域;外需方面,可适当关注相关外向型领域如纺织服装、TMT等。

2012.3.12《周期之轮(6):分歧未消,预期尚在》:库存加速器第一次被验证,短期通货膨胀下行、流动性改善以及短周期复苏的预期仍不会改变,市场仍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但短期波动可能加剧。

2012.3.14《周期之轮(7):“复苏”僵局》:中国经济在僵局中已经展开库存重建,处于自我适应和自我均衡过程,仍未到僵局被打破的最终时刻,市场仍不会出现系统性的调整风险。

2012.4.5《周期之轮(8):僵局再平衡》:讨论中期的经济周期和市场特征,并给出观察再平衡的五大指标。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可能以类似于2004—2005年的方式再平衡打破目前的僵局,但当前未到打破僵局之时,经济与市场仍在僵局中前行。

2012.4.19《周期之轮(9):僵局中前行》:虽有僵局,但宏观经济运行的各方面正逐渐改善,短周期在僵局中前行,市场仍然机会大于风险,超配证券、地产、汽车等早周期行业。

2012.5.16《周期之轮(10):僵局之变,危、机相随》:建议关注低估值蓝筹的防御价值、“变局”下基建项目的重启以及医药行业左侧机会,并继续关注早周期行业券商、地产等。

2012.6.11《周期之轮(11):价格体系的重塑》:随着剧烈的价格体系重塑回归理性,低通货膨胀、低成本环境下的政策将游刃有余,7月前后或能迎来短周期底部,对市场我们保持乐观。

2012.7.16《周期之轮(12):周期转换机制重启可期》:从时间规律、价格前提和弹性机制等角度讨论第一、二库存周期转换问题,7—8月是关键,指出中游周期行业存在左侧机会。

2012.7.25《周期之轮(13):第二库存周期,还是“L”底?》:不认同中国经济会出现“L”底,价格尤其是PPI的弹性仍会出现,经济周期更多是波动式而非“L”型。

2012.8.13《周期之轮(14):周期转换:估值弹性与价格弹性》:我们认为,周期转换有可能出现在8月或9月,企业基本面在8 月后将逐渐好转,无论从市场面,还是经济面来看,以积极心态应对市场,首次提出估值弹性与价格弹性的配置思路,并再次强调对非银金融的配置。

2012.10.19《周期之轮(15):周期底部的再确认》:从经济周期运行角度看,我们认为四季度是周期底部“右侧”,并进一步确认第一库存周期底部,虽然2013年上半年或会有一定的反复,但第二库存周期开展的概率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现状:产出缺口初现反弹

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9.6%,高于9月的9.2%,环比增长0.81%。4月以来,工业增加值环比降至0.36%后,持续反弹。

工业增加值季调趋势项环比在4月已经见底,而产出缺口底部在7月出现,完全符合之前指出的两者3~4个月时滞的规律。

10月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产出缺口出现反弹
10月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产出缺口出现反弹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工业增加值季调趋势项环比与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
工业增加值季调趋势项环比与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与价格

我们一直认为,单纯从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来观察经济周期并不全面、可靠,并且由于数据处理上的局限,滞后甚至误判也是有可能的,而在所有经济周期指标中,价格是一个敏感的、有效的指标。

PPI环比下降趋缓

10月CPI由上月的1.9%略降为1.7%,环比为-0.1%,而2000年之后10月CPI环比平均为0.2%,本月CPI环比波动低于季节性水平,主要因食品价格的下跌所致;从物价季节性波动看,11—12月分别为0.18%以及0.47%,11、12两月CPI在2.0%附近。

10月PPI为-2.8%,比9月-3.6%有所反弹,环比则从9月的-0.1%反弹至0.2%,而上一期报告中,我们通过分析CRB工业现货指数的环比与中国PPI环比之间的关系指出,10月之后的环比有可能回升至正值,而由于CRB至少在10月出现显著下跌,PPI环比在12月后或有所反复,但11月PPI环比仍将为正。

PPI环比与产出缺口已经互相印证。

工业类PPI环比反弹与产出缺口已互相印证
工业类PPI环比反弹与产出缺口已互相印证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CRB指数涨跌与PPI环比
CRB指数涨跌与PPI环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PMI购进价格季调趋势、PPI环比、CPI环比
PMI购进价格季调趋势、PPI环比、CPI环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CPI同比:季节性预测
CPI同比:季节性预测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PPI同比:季节性预测
PPI同比:季节性预测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资金价格仍偏高

我们在《僵局再平衡》中曾经指出,第一季度的通货膨胀与收益率组合下难有实质性放松政策。真正的经济底部对应的通货膨胀水平应在1%以下,或至少不应该高于2%,而合理的收益率水平应是1.5%左右。因此,在经济真正达到底部之前,收益率仍可能下降。

从最新的CPI与收益率组合看,CPI为1.7%,但收益率反弹至2.9%附近,当前资金价格仍然偏高,如果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通货膨胀水平在2%~2.5%之间,那么收益率有可能降至2.3%这一历史均值附近,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债券收益率反弹
债券收益率反弹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与动力

即便周期转换具备价格前提,也并不意味着第二库存周期马上就能展开,还需要具备动力条件,周期转换才能顺利完成,从第一库存周期切换到第二库存周期的复苏阶段。延续我们《周期之轮》对周期动力的划分展开后面的内容:①库存加速器;②房地产加速器;③投资加速器;④货币加速器;⑤出口加速器。

库存周期:需求转好,库存持续下降

1.10月 PMI好于预期

10月PMI为50.2%,比上月49.8%环比上升0.4%,与历史同期环比平均下降1.7%相比,反弹更为显著。而上期报告中我们认为,10月PMI小幅下降是可以接受的,由于产成品库存的持续下降、购进价格的持续反弹,10月PMI继续反弹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最近两月,汇丰PMI与中采PMI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反弹幅度上,10月汇丰PMI反弹幅度更大。

从贡献上看,新订单、生产量、原材料库存分别贡献0.18%、0.20%以及0.03%,从业人员指数也贡献0.06%,这些是10月PMI反弹的主要来源。

从季节性上看,11月平均环比下降约0.6%,如果不考虑2008年同月大幅度下降5.8%,其余年份11月同期平均上升0.3%,而2008年11月为上一轮经济衰退的尾声,12月之后PMI显著反弹。因此,我们认为11月PMI继续反弹的概率仍然较大,反弹的幅度有可能不低于历史均值,至50.5%~51%。

表1 10月PMI(%)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图10 汇丰PMI与中采PMI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2.分项数据:产成品库存反弹无妨向好判断

PMI的11个分项指标体系中:

1)采购环节:进口、采购、购进价格环比继续显著反弹,幅度分别为0.7%、1.4%以及3.3%;原材料库存止跌反弹0.3%。与9月原材料库存下降相比,10月采购环节全面反弹,尤其是采购量更为明显。购进价格指数自7月以来已连续3个月反弹,有助于缓解PPI同比持续负增长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2)生产环节:生产量环比反弹0.8%,比上月的0.4%有所扩大,印证了我们上月的观点,即“8月采购和营销环节改善显著于中间的生产环节,这种情形或源于价格的大幅反弹,对中间的生产端造成一定的抑制。随着产成品库存的进一步下降以及购进价格的企稳,生产端或会进一步得以改善”;生产环节另一个好转的指标是从业人员指数,环比持续下降的趋势得以遏制,10月环比反弹0.3%,我们上期报告指出,从历史表现看,从业人员的好转滞后生产1~2个月,而就业人数的增加也是经济复苏的一种确认,从本月从业人员反弹看,基本确认了经济在复苏,或至少是反弹。

3)营销环节:①产成品库存反弹0.2%,从上月的47.9%升至48.1%,但已持续4个月低于50%;②新订单环升0.6%,实现连续2个月的反弹;③出口订单当月值为49.3%,比上月反弹0.5%。

10月制造业,无论采购、生产还是营销环节全面改善,这种改善已经排除了季节性因素,虽然从营销环节看,仍有一点轻微“隐忧”,即产成品库存略有反弹,不排除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因为购进价格持续上涨以及持续4个月库存下降后,企业有一定的补库存动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上一轮经济衰退末期的2008年11月,产成品库存达到51.4%的高点后,产成品库存指数急剧下降,2009年1月达到最低点的43.5%,随后,随着经济复苏,2009年2月之后产成品库存指数开始反弹,但一直到2010年6月,产成品库存指数才回到50%以上。所以,如果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以及原材料库存指数同时反弹,产成品库存反弹并不可怕,反而是生产商对未来预期逐渐积极的一种体现。只要产成品库存指数仍然保持在50%以下,我们仍可对经济保持乐观,因为总体而言,全社会的库存仍然是下降的,虽然这种下降程度有所放缓。

通过对采购、生产、营销三个环节的分析,我们基本上确认经济已经“复苏”(虽然这种复苏并非典型意义的“V”形翻转,对经济周期运行形态的判断,请参阅《周期之轮(15):周期底部的再确认》):需求回升→生产改善→采购增加→雇员增加→部分企业库存回补→复苏确认。

表2 10月PMI分环节:三环节对经济“复苏”的确认

10月PMI分环节:三环节对经济“复苏”的确认
10月PMI分环节:三环节对经济“复苏”的确认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PMI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与产出缺口
PMI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与产出缺口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PMI产库比持续回升
PMI产库比持续回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房地产周期:投资有所改善

1—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78743万平方米,累计同比下降约1%,10月当月同比增加23%;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5762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5.4%,与1—9月持平,10月当月同比比上月略有上升。

房地产销售环比在6月达到最高后,已开始有所回落;而房地产投资环比则从6月开始反弹。从周期波动看,房地产销售见底回升大约3~4个月能看到房地产投资的回升。自4月之后,房地产销售有所复苏,虽然8月房地产投资单月回暖后9月略有反复,但10月房地产投资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或已经趋势性改善。

 房地产投资或已见底
房地产投资或已见底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房地产投资环比回升
房地产投资环比回升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投资周期:非制造业投资回到潜在水平之上

1—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0.7%,比1—9月20.5%的累计同比略有回升,季调环比增长1.94%,为年内最高,固投环比在8月见底后实现连续两个月的回升。

制造业投资1—10月累积同比为23.1%,而1—9月累计同比为23.5%,仍处于持续回落的趋势中。

非制造业中,交通运输仓储、水利、电力、采矿、农林牧渔及建筑等领域在1—10月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8.6%、17.50%、18.6%、14.7%、32.30%以及16.3%,与1—8月的5.40%、16.50%、19.10%、17.40%、32.20%以及14.10%相比,交运仓储、水利和农林牧渔等3个领域投资持续改善,10月的建筑业投资也出现改善,采矿及电力投资继续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制造业及非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及非制造业投资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从周期波动看,非制造业投资周期性改善比较显著,除采矿外,交通运输仓储、水利、电力和农林牧渔等行业的投资业出现周期性复苏。在我们的周期研究框架下,非制造业投资复苏是经济复苏最先的一环,7月之后,已经持续3个月出现周期性反弹。而制造业投资仍然处于周期运行的下行阶段。

非制造业投资
非制造业投资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货币周期:M1复苏

在经济周期动力因素中,货币并非是驱动库存周期回升的直接动力,但房地产销售、库存及投资的复苏,最终都要反映在货币上,无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货币的流动速度,如果都不见好转,经济复苏可能要滞后。

图18 M1环比回升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10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为6.1%和14.1%,与上月的7.3%和14.8%相较有所回落,也低于市场预期。虽然M1同比增速回落,但从其周期运行来看,6月是周期的底部,7—10月出现周期性复苏趋势仍未改变,本次M1较工业产出缺口提前1个月反弹,也符合我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图19 10月新增贷款:短贷减少,中长贷增加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从新增贷款看,10月新增贷款5052亿元,略低于上月的6232亿元,也略低于预期。从结构上看,企业短期贷款新增2467亿元,低于9月的3545亿元;中长期贷款1685亿元,远高于9月的1277亿元。从贷款结构看,投资或正在恢复,生产按部就班。只不过,从当前货币周期运行看,并不只支持周期的强劲反弹,仅仅是底部的恢复。未来经济复苏的弹性,仍需看信贷能否支持。

外需周期:美国下行,欧洲缓跌,外需仍不足

10月出口金额175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2.4%,与上月基本持平;季调同比增长10.5%,环比略有下降;季调同比与7、8月的1.6%及1.7%相比回升比较明显,但还不能说明外需出现趋势性好转。

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
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从美欧经济周期来看,美国的产出缺口在5月之后出现明显回落,欧洲经济下滑则略有放缓。从影响中国出口的敏感性看,欧洲可能更为关键一些,在未看到欧洲经济回暖之前,外需周期仍难以复苏。

出口周期与美欧经济周期
出口周期与美欧经济周期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BDI指数与中美欧经济周期
BDI指数与中美欧经济周期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动力的渐次复苏,符合周期运行规律

熟悉《周期之轮》框架的读者可略过这一部分,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分析过程的读者可参考相关报告。经历了整整一年对经济周期的跟踪,终于可以看到短周期出现预期中的反弹。暂时来看,我们提出的这一套研究短周期的方法是有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述部分关键逻辑。

我们眼中的周期

我们在《周期之轮(2):动力》一文中提出一个命题:真实的经济周期只有一个,只不过,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中,经济生活中的驱动力量强弱对比变化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形式和强弱差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用加速器机制来研究各种周期,包括18~20年的房地产周期、10年的中周期以及40个月的库存周期,还可以用来研究货币周期、外需周期等,而所有这些不同的周期波动构成了真实的经济波动。

关于周期波动或所谓加速器的定义,我们在《周期之轮(2):动力》中假定,在均衡经济系统中,任何驱动力都是稳定增长的,这是一种潜在的增长力量,但在真实经济中,驱动力的强弱是波动的,当驱动力量高于潜在水平时,则对周期有加速效应;而当驱动力量低于潜在水平时,加速器不但起不到加速作用,反而对经济起抑制作用,而加速器的边际效应,也会使得这种潜在力量在远离均衡水平时,向均衡水平回复,就形成所谓的周期波动。

我们将加速器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周期复苏或加速器修复;②周期扩张或加速器加速;③周期衰退或加速器衰竭;④周期萧条或加速器抑制。加速器机制四个阶段对应经济周期的四阶段(详细分析可参见《周期之轮(2):动力》一文)。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加速器作用机制模型,但我们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因素:价格、利润和成本。加速器总是在价格上升、低成本和利润向好时启动并逐渐自我膨胀,边际成本利润率下降时进入加速器的衰竭期,而价格下降、利润下降时进入抑制期,最后是价格止跌、利润回升的修复阶段。

加速器机制:自我膨胀—衰竭—抑制—修复
加速器机制:自我膨胀—衰竭—抑制—修复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经济周期中的加速器机制

我们在《周期之轮(2):动力》中讨论了五个主要的经济周期驱动因素,即技术进步、房地产投资、资本性支出、库存以及货币。除货币外,分别对应康波周期、房地产周期、朱格拉周期以及基钦周期的主要驱动力量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长波范畴的加速器,虽然对经济短周期波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相对其他因素而言,力量相对较弱。技术创新只有当其成为主导产业时才会对经济产生重大推动力量。

因此,房地产、资本性支出、库存和货币就成为短周期的四架马车,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四种驱动因素可能扮演不同角色,同时向上或同时向下又或此起彼伏,共同推动经济周期运动,我们提出的加速器机制本质上就是上述不同类型的周期在真实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用加速器机制来描述周期的驱动力量,我们指出经济周期通常按照“非制造业投资→房地产销售→M1→库存→设备投资、房地产投资”这样一个顺序渐次复苏,之后才能进一步确认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从最新的加速器状态看,房地产销售于4月、M1加速器于6月、非制造业于6月、库存于7月、房地产投资于10月先后复苏,仅剩制造业投资仍未见复苏,而产出缺口8月反弹,虽然并未严格按照“非制造业投资→房地产销售→M1→库存→设备投资、房地产投资”的顺序复苏,但各个周期动力先后复苏,有效地支持了短周期复苏的判断,当前仅需等待制造业投资的复苏。

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加速器
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加速器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利润:最坏阶段或已成为过去

对于利润何时见底的问题,当前市场的分歧仍然较大。一种观点认为,第一季度已经是利润同比的低点,其主要的理由是基数效应,因为2011年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速是年内最高的。这种观点也无法证伪。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利润。我们知道,利润是量和价的综合表现,利润见底则首先要看到销售量见底,其次是要看到价格见底。前者我们可以用产出缺口来描述,而后者则可以用PPI来描述。但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曾经指出,量是领先于价的(PPI同比要滞后产出缺口3个月左右),所以,在量价底部过渡之时,利润才能见底。

从历史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利润同比的底部最早可以在“量”的底部出现,而最晚则在“价”的底部出现,或者在两者之间。

从当前的经济周期运行来看,“量”的底部已经出现在7月,而PPI的底部出现在9月,在不发生重大外部冲击导致第二次量价齐跌情况下,三季度应该是工业企业效益最差、利润最低的时候。

利润周期与量价周期
利润周期与量价周期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神奇的“17”:周期复苏VS结构性衰退

神奇的 “17”

关于库存周期运行的时间规律,我们在《下一轮库存周期:经济及市场特征》以及《穿越2012之周期篇(1):中周期第二库存周期研究》中有详尽的分析。

1)美国:美国的库存周期平均上行时间在20~24个月,第一库存周期上行平均上行时间最长,而下行时间为13~15个月,中值应在14个月附近,但波动幅度较大。美国第二库存周期,平均上行时间为20个月,最短为11个月,最长为24个月,中值在20个月。

2)日本:从日本的库存周期看,平均上行时间在17~20个月,与中、美的规律保持一致,而下行时间为14~18个月,中值应在16个月附近。关于日本的第二库存周期,平均上行时间为20个月,最短为11个月,最长为30个月,中值为22个月,波动幅度较大。

3)韩国:1977年至今,韩国经历了三个完整的中周期,韩国的库存周期有以下特征:①上升阶段较长,三个库存周期平均上行时间分别为24、25及36个月,尤其是1993—1997年,韩国经历了长达54个月的第三库存上升期;②韩国的中周期平均持续10.6年,比典型的8~10年要长;③库存周期的下行期较短,第一库存周期平均下行16个月,第二、第三库存周期平均下行仅13个月;④第二库存周期平均上行25个月,最短也有13个月。

4)中国:从下行的平均时间看,上一中周期三个库存周期下行期分别为:第一库存周期2000.9—2002.1,为17个月;第二库存周期2004.3—2005.7,为期17个月;第三库存周期2008.2—2009.1,下行期为12个月。除第三库存周期因强力政策缩短下行期外,其余两个库存周期下行期均为17个月。如果将2000.2—2000.7作为第一库存周期下行期的话,仅仅持续6个月,从时间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2011年3月开始至今作为第一库存周期的下行期,到2012年5月也只有15个月。

从中、美、日、韩库存周期的时间规律看:①第一库存周期下行15~17个月较为正常;②第二库存周期正常应该上行20个月。按照正常的下行期计算,本轮库存周期底部应在2012年7月出现,而最新的产出缺口显示恰好在7月见底。

神奇的“17个月”!

表3 美国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美国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美国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4 日本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5 韩国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韩国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韩国不同库存周期上升、下行的时间规律 单位:月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复苏VS结构性衰退

如果完全按照周期运行规律,A股市场理应最晚在7月触底反弹,但蹒跚运行至当前,市场却不断创下新低,甚至政策“维稳”行情也显得勉勉强强,如果我们相信市场是有效的,那应该还有一些抑制市场反弹的内在经济机制是我们没发现或关注不够的。

那么市场在担心什么呢?或许最大的担心就是产能过剩以及市场的“出清”仍未充分,虽然我们也有相关报告对产能问题做出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并非如市场所担心的那样,结构性恶化有可能发生在少数行业,并不会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

我们分析的房地产指数与房地产销售之间反映了一种典型的周期性关系,即房地产股价提前反映房地产销售的变化,从这一角度看,具有周期运行的烙印。

如果未来市场仍然不能走出底部,或甚至再创下新低,周期应该不是主导因素,其中不外乎两个原因:①美国库存周期调整,美元升值,大宗暴跌,美股调整;②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衰退境地,市场“出清”,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资产价格下跌。如果上述两种情形出现,或市场预期其会出现,A股仍将经历熊市的下半场。

房地产指数领先销售两个月反弹
房地产指数领先销售两个月反弹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会是那样吗?关于美国库存周期调整,美元升值、大宗暴跌、美股调整这一问题,我们正在研究,仍未有具体结论,初步的判断是,四季度到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会出现库存周期调整,但其程度可能取决于所谓“财政悬崖”的解决方式;而关于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衰退境地,市场“出清”、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资产价格下跌这一问题则仍需要深入研究,但一旦房地产有所松动,至少,对资产价格下跌的担心短期来看是不必要的。

所以,立足当前我们所掌握的证据及分析体系,中国的库存周期复苏的概率越来越大,而对中国可能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衰退、类似1929—1931年美国大萧条和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衰退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结论及投资策略

第一库存周期向第二库存周期的转换在8月已实现,PPI转正也如期而至,生产企业的效益也有可能在三季度已经见底,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个典型的“复苏”,在生产成本及资金成本偏高的情况下,难以演绎“V”型的复苏,更大的可能是波动式的第二库存周期形式。

虽然还有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但至少目前,我们仍然坚持认为第二库存周期的到来已经不可逆转。对市场而言,总的方向上看,我们仍然维持看多的观点。

从配置的方向上看,我们坚持周期+新兴的配置思路,我们认为,周期波动模式低点临近,而未来的大方向依然是经济环境稳定下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具体而言,行业方面,地产和非银行金融依然是首选;化工、汽车和水泥等周期行业值得关注;随着需求改善和价格止跌回升,有色(黄金)和煤炭可能迎来阶段性反弹。

从配置的节奏上看,我们认为市场将逐步达成经济短周期企稳,而后实质性产业转型展开的模式,反映在市场层面,首先表现为周期股在经济触底预期下的估值修复,同时,消费和新兴行业有一定的调整,而后则是新兴行业增长空间被逐步认识,业绩压力随着年末业绩预期转换而弱化,产生分化型的细分行业投资机会。

中级反弹的延续与终结:基于通货膨胀分析的两种情景

既然外需不是2009年下半年能够指望的,而相应的地产则取决于通货膨胀延续性。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而言,实际上还是与通货膨胀息息相关。

按照我们的观点,中级反弹与反转之间的过渡期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只是在于这个时刻什么时候出现。我们前期反复提出的对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认识是,在长波的衰退期,通货膨胀将对经济增长保持相当高的敏感性,所以一切经济变化的根源就是通货膨胀问题。而在验证预期阶段,如果把经济判断简单化,基本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情景分析。在历史上,通货膨胀大幅波动后的经济恢复初期基本上都会出现大宗商品的阶段性反弹。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排除中国在2009年年内出现持续通缩的可能性,那么剩下来的就有两种情景:

第一种情景就是通货膨胀出现并延续的可能。我们自2008年就一直指出,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不是看CPI,更主要的是看PPI,而最核心的是看资源价格。谁也不能否认经济反弹的支撑是政策,通货膨胀则是博弈政策极限的手段。也就是说,在没有大幅通货膨胀之前,政策是有空间的,而由此,也为通货膨胀投机带来了空间。所以,行情的终结必然来源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大幅回升,而且极有可能就是投机流动性利用通货膨胀博弈政策的结果。

高盛商品指数(GSCI)显示通货膨胀大幅变动后都有阶段性反弹
高盛商品指数(GSCI)显示通货膨胀大幅变动后都有阶段性反弹

图21 高盛商品指数(GSCI)显示通货膨胀大幅变动后都有阶段性反弹

资料来源:Bloomberg,长江证券研究部

实际上,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走势看,谁也不能断言世界各国政府主导流动性释放就到了极限,同样由于货币体系动荡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否会由于货币大量投放而出现2~3年的恢复缓冲期,也是难以断言的。

因此,在目前的政策倾向下,通货膨胀有持续的可能,而如果通货膨胀持续,则意味着两个结果:其一,世界恢复原有分工体系,其二,中国经济以地产为龙头进入滞胀阶段。

对于世界恢复原有分工体系,主要原因在于,如果通货膨胀持续,意味着需求不再是构成持续大宗商品反弹空间的桎梏,需求恢复意味着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而在创新性需求难以出现的情况下,这种恢复性增长一定是来源于对原有国际产业分工下的共生模式的恢复和延续。

实际上,我们早在《色即是空》报告中就对这种共生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可以预见,这种共生模式重新恢复的可能性在于,美国的印钞机再次开动后,一旦引致消费的增长恢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美元的公信力和原有模式的经济增长预期,那么因为共生模式的基础是美元的信用度,制造核心国和资源核心国就会重新将它们的大量外汇储备投入美国,压低美国长期利率、维持美国流动性的顺畅,从而推升资产价格膨胀以及国民消费的继续快速增长。

在此基础上,美元势必会保持贬值态势,原因在于在美国制造业疲弱的情况下,要维持原有的共生模式,美元作为最终消费端势必要部分重归弱势;更为重要的是,用流动性解决过度消费的问题,只能阶段性地推升更高的过度消费和资产泡沫,这也会导致美元贬值和商品走高,从而使全球陷入流动性推升的滞胀局面。

国际产业分工下的共生模式
国际产业分工下的共生模式

图22 国际产业分工下的共生模式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实际上,从每一轮美国经济衰退与美元走势的情况来看,美国经济结束衰退与美元趋势性贬值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而美元趋势性贬值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充分说明目前美国经济的依托力更多体现在美元趋势性变化所引导的过度消费和资产泡沫基础上。而从这一次危机看,美元的贬值甚至有领先于衰退真正结束提前到来的迹象,这一方面说明这次经济恢复增长的本质在于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也会提前推升资产品泡沫的到来。

衰退结束后美元贬值趋势越来越明显
衰退结束后美元贬值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23 衰退结束后美元贬值趋势越来越明显

资料来源:Bloomberg,长江证券研究部

而对于这种情况下的中国而言,则会迎来滞胀的环境:一方面,前期推动经济反弹的刚性需求因素中,收入将会滞后调整;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核心国也就是大宗商品的净进口国,由于美国美元贬值领先于衰退真正结束到来,因此下游的需求并未完全恢复,但是大宗商品已经在美元和复苏预期的共同推动下无疑将抵消前期的成本下降因素,对于中国的大多数行业尤其是中坚的制造业而言,在外需真正恢复之前并不是很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如前所述,刚性需求消失后的地产,由于其本质在于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泡沫因素主导,则会在这种滞胀的状态下得到快速发展,而由于中国经济体系中地产处于主导行业地位,因此中国经济会呈现出建筑这一条主线的产业繁荣推动投资继续快速增长,而消费有所回落,外需预期有所提高的趋势。

第二种可能是阶段性通货膨胀出现马上转入通缩的可能,即通货膨胀反弹不能持续,这就是经济需求疲弱的典型体现,也就是目前流动性泛滥依然不能带动原有世界分工体系的恢复。那么,在世界整体缺乏创新机制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中国的外需确实在短期内还不存在反弹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通缩环境使得居民对于收入预期调整的担忧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连另一新增长点——民间投资的主力地产行业也依然缺乏机会,因此中国经济将走上消费回落、外需乏力、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拉动的道路。

中级反弹的延续与终结:美股进入关键期

对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而言,未来决定走势的一大因素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经济和美股走势相关。从经济周期和预期因素看,美国经济未来的两项因素变动将对中国经济构成重要影响。一方面来自于美国经济去库存化后紧随而来的补库存行为对于中国外需的拉动;另一方面来自于美国未来消费变动对于经济复苏的支持力度,从而形成主导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带动。当然,这两点都会影响到美股的趋势,正如我们之前在中级反弹因素中所强调的,美股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外围支撑影响本身也是中级反弹延续和终结的三大因素之一。

美国补库存对中国外需的拉动需待第四季度才能完成

对于美国补库存对中国外需拉动的作用,实际上很多人是抱有期待的,考虑到美国在第一季度经济触底后,已经开始了类似于中国2008年第四季度的去库存化过程,那么一旦出现与中国类似的大规模补库存行为,势必会形成对中国外需的短期刺激。那么,美国这种补库存对于中国外需真能形成拉动吗?我们的观点是,即使有,也很难在2009年年内出现。从美国经济此次库存调整的特点看,美国将经历漫长的去库存化与缓慢的补库存过程。

首先,耐用品库存仍需要经历较大降幅的去库存化行为。

伴随着2008年由于经济周期导致通货膨胀大幅波动,非耐用品库存早在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下降,这当然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有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我们发现实际非耐用品库存仍然呈现大幅下滑态势,这一趋势开始于2008年3月,也即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暴涨的初期。因而从2008年第三四季度开始,特别是第四季度,非耐用品行业在原材料、产成品的积累上均出现大幅下滑。但是与非耐用品库存大幅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耐用品的去库存过程则尚未完全开始,库存水平的下滑也更多的是价格下降的因素,在剔除价格变动后,实际库存量仍在上升。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源于美国销售的疲弱。可以看到,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销售持续疲弱,耐用品行业的产成品在经历了前三个季度的下滑后第四季度产成品库存略有上升,而原材料和在产品则均出现较大上升,这说明企业在当季大幅下降了开工水平,同时对于价格大幅下滑的原材料仍保持一定的需求惯性。但从未来来看,这预示着耐用品行业去库存的过程只是刚刚开始,对包括基本金属在内的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将非常疲弱。

同时,由于耐用品行业的库存销售比仍处在高位,因此目前库存特别是原材料库存的攀升更多的是被动减产后的累积而不是主动应对需求的回升。因此,考虑到需求因素的存在,相比于历史上的非耐用品和耐用品补库存下降水平而言,目前耐用品库存仍需伴随经济恢复出现较大的降幅调整,才能真正带动补库存的行为。

美国耐用品与非耐用品库存变化
美国耐用品与非耐用品库存变化

图8 美国耐用品与非耐用品库存变化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美国总体制造业及耐用品行业的库存销售比
美国总体制造业及耐用品行业的库存销售比

图9 美国总体制造业及耐用品行业的库存销售比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其次,美国库存的先行指标显示去库存行为仍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结合历史经验,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可以有效地提前捕捉厂商回补库存这一行为,这其中包括了PMI库存指数以及库存销售比。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库存销售比,而从PMI库存指数与总体库存水平波动之间的趋势来看,可以明显地观察到PMI库存指数领先于总体库存1~2个季度,因此在我们观察到PMI库存指数发生明显趋势性回升之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库存回补会在近期发生,这也决定了在未来1~2个季度内,很难出现趋势性的补库存行为。

美国PMI库存指数与总体库存水平波动间的关系
美国PMI库存指数与总体库存水平波动间的关系

图10 美国PMI库存指数与总体库存水平波动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综上所述,库存的未来趋势性回升将主要取决于需求的复苏与回暖。根据我们对宏观经济的把握,美国GDP的同比低点要到第四季度才会出现,美国本轮衰退结束于2009年第四季度,而一般库存水平的回升会滞后于衰退的结束时点,因此补库存从历史经验来看要到2009年第四季度后才会出现。

“真实收入” 支持下的美国消费反弹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经济中期复苏而言,至关重要的在于目前美国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力量私人消费的复苏。从目前的经济数据而言,美国消费确实在第一季度出现了环比的回升,那么消费是否已经见底,未来消费的动力究竟何在?实际上,这是我们对于美国未来经济趋势判断的根本,也是中国外需中期趋势判断的根本。

实际上,与中国类似的是,美国这次经济周期下的消费回升更多来自于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支持。对比可以看到,在大萧条时期,我们看到消费大幅下滑是伴随着个人收入崩溃式瓦解一起出现的。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在1929—1933年间下降了近1/4,没有了真实收入的支撑,消费支出也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相比而言,这一次消费支出的下滑却远远没有20世纪30年代那么严重,其原因在于个人真实收入的支撑。事实上,当前美国的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稳定,甚至还略有回升,这是支撑本轮消费和经济探底的最重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图11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Datastream,长江证券研究所

本次周期的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本次周期的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图12 本次周期的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Datastream,长江证券研究所

如前所述,中国实际收入阶段性维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物价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在于居民财富前期积累以及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对于第一点,中美面临着相同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剧烈波动期,因此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是对于第二点,美国显然不具备这种前提。那么,美国实际收入也出现上升支撑消费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这与美国政府启动的大规模收入支持的财政刺激方案息息相关,可以看到,正是对于失业救济金的补助以及减税规模的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在财政刺激下,个人税负在2009年第一季度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下滑到了近10%左右。

美国税收负担占个人收入的比重
美国税收负担占个人收入的比重

图13 美国税收负担占个人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而收入的结构变化来看,代表真实经济动力的工资薪金和资产所得均出现明显下滑,而支撑个人当期收入的除了减税外,还有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社保养老金的缴纳,因此,现有的收入支撑因素更多来源于短期的税负减少影响,这更多是一种政策行为,而决定收入主体的收入项则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过程中。

美国个人收入分项分解
美国个人收入分项分解

图14 美国个人收入分项分解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但是,虽然财政政策通过实际收入支持了美国消费的触底回升,但是这种模式能否得以持续呢?我们认为有四种因素导致美国消费难以持续强劲反弹从而会在2009年下半年抑制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

首先,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仍需调整,居民负债占GDP比重将趋于下滑。居民负债与GDP的比值在时隔近80年后再次回到了100%的峰值,显然这一趋势将不可持续,尽管这一比值在金融深化延续的大背景下未必会回到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但我们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居民负债占GDP的比重将逐步回落至84%附近,这一次15%的下滑将足以导致2万亿美元消费杠杆的丧失。

未来居民负债占GDP比重将趋于下滑
未来居民负债占GDP比重将趋于下滑

图15 未来居民负债占GDP比重将趋于下滑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其次,与中国类似,美国失业率仍在上升通道。虽然显示劳动力市场的领先指标单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很有可能已经在5月达到峰值,但下半年就业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最困难时期的过去并不意味着就业下滑就此戛然而止,失业率在年底前维持上升趋势,极有可能超过10%。事实上,正如我们之前所谈到的,就业的大幅下滑必然会拖累收入的进一步下滑,这将对消费产生间接的负面作用。

美国就业人数大幅下滑未止
美国就业人数大幅下滑未止

图16 美国就业人数大幅下滑未止

注:ADP是美国人口数据的缩写,美国ADP就业数据被市场称为“小非农”;BLS为美国劳工统计局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再次,从个人储蓄率反映的美国消费意愿上,美国消费复苏也存在减弱趋势。在经济低谷时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事实上只是一个冲击后回归平衡的过程,而非代表着对未来强劲复苏的预期。在消费者信心恢复的同时实际上掩盖着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消费意愿仍然异常疲弱,这体现在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上。实际上,在大萧条的复苏时期,储蓄水平从1933年至1936年四年间曾回升了7.5个百分点,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预防性储蓄和无信贷无就业背景下消费结构的变化所致。我们判断个人储蓄率的回升很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7%以上,在此之后,如果出现可支配收入的下滑,也即政策对收入支撑的作用消退,那么储蓄率反而可能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到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支出。

美国个人储蓄率不断攀升
美国个人储蓄率不断攀升

图17 美国个人储蓄率不断攀升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最后,耐用品消费复苏相对疲弱,住房需求也相对疲弱,限制了消费反弹的高度。从数据可以看到,非耐用消费品与耐用消费品在2009年第一季度环比回升的基础上,出现了回落局面,同时耐用品反弹明显弱于非耐用品。我们预计,只有在耐用消费品企稳并明显回升的背景下,真正的消费底部才将出现。也就是说,非耐用消费品与耐用消费品可能将呈现一个明显的W形走势。同时,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从住房消费的角度来讲,同样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境况,预计美国的设备投资有望在下半年对GDP产生正贡献,而住宅及非住宅投资则将在2010年上半年才可能真正见底。此后,住宅投资在未来两年仍将较为疲弱,这反映了居民对住房需求的不足。住房需求疲弱的同时还将拖累其他包括家具家电在内耐用品消费的增长。

美国耐用品及非耐用品消费再次探底
美国耐用品及非耐用品消费再次探底

图18 美国耐用品及非耐用品消费再次探底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美国实际私人投资尚未触底
美国实际私人投资尚未触底

图19 美国实际私人投资尚未触底

资料来源:Bloomberg, CEIC, Datastream, 长江证券研究部

综上所述,从居民负债表调整、失业率储蓄率上升以及消费品复苏结构的角度看,我们的判断是,短期消费的支撑得益于财政政策支持下的真实收入的稳定。但就复苏的强度而言,我们则相对谨慎,在巨大的财政预算缺口和去政策化预期以及缺乏信贷和就业支撑的背景下,耐用品消费将保持疲弱,未来消费有可能再次探底。相应地,这也会影响到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从而影响到美国的资本市场波动,同时作为长波周期的主导国,进一步影响到追赶国中国经济的复苏预期。

美股进入关键时期

从美国经济角度,在经济第一季度环比触底后,确实引来了持续的反弹,从经济数据看,深度调整后环比数据的反弹较为显著,相继出现见底趋势,并相互加强,主要包括物价、房地产、消费和就业等数据,因此第二季度数据环境是最佳的。因此,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冲击低位向弱势均衡的回归,数据环比增长效应最明显。因此,相应地在资本市场出现大幅度反弹,进一步支撑了中国的中级反弹,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正如我们在美国经济探底因素分析中所提到的,当消费者信心恢复、个人开支下滑放缓导致经济触底后,进一步的回升有待于库存投资的明显改善,以及住宅投资反弹带动耐用消费品的回升。

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从美国此次去库存的趋势看,美国需求在历史相对周期中也是较弱的,这直接造就了美国去库存的缓慢以及相应的对中国外需拉动的滞后,因此库存的反弹需要等到第四季度才有可能出现。其次,从消费反弹结构看,耐用消费品反弹明显弱于非耐用品,而从消费的支撑因素和未来趋势看,美国消费还存在着再次向下调整的可能性。因此,无论对于美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行趋势,都需要在原有复苏预期下进行修正。

美国经济探底短期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探底短期因素的分析

图20 美国经济探底短期因素的分析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在此基础上,我们判断,与中国类似的在于,在经历第二季度向弱势回归的过程后,第三季度的数据环比将不会出现大幅的回升,而是缓步回升,虽然这一阶段同比数据由于基期效应将逐渐转好,尤其是9月以后,但是环比回升的缓慢和企业业绩滞后于预期的逐步体现,无疑将冲击到资本市场的超预期刺激。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抬头,市场将逐步转向关注未来再通货膨胀和去政策化,这都将影响到市场的信心,从这个角度看,美股也进入了关键时期。

因此,虽然第四季度将是实际GDP触底的时期,也即经济体可能在经历连续收缩后迎来首次增长的转折期,但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尤其是伴随着需求过弱背景下去库存化的姗姗来迟,美股引来资本市场的调整期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因此,在目前的美国股市进入转折的关键时期,也将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信心,进一步削减中级反弹原因中的外围支撑因素的影响。

“V”字下的反弹与反转

经济运行具有自我脱轨的能力(由于正向反馈),正像经济具有自我复轨的能力一样(由于负向反馈)。如此一来,看不见的手就不止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而是应该有两只……

——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拉斯·特维德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如此直白地描述经济周期,繁荣—萧条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经济体系中两只手的运作模式在于,一只手形成实体经济扩张过程中的顶,而另一只手则构筑经济回落中的底部,这也映衬出我们此篇报告中“V”的本质所在,底部的构建乃至“V”的右侧进一步延展中,不可缺乏的是经济体系中原有的刚性需求。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所谓的中国经济增长“V”字反弹并不是单纯的实际GDP演绎趋势概念。毕竟,在目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背景下,一方面,财政扩张效应的释放对于投资以及GDP的直接带动是我们所无法衡量的;另一方面,就我们对于美国1929年、日本1990年和中国1997年的经验比较而言,财政扩张对资本市场仅仅是短期的促发因素,寻找政府投资之外的“V”字扩张动力才是决定资本市场反弹与反转的根本。

另外,很多人在阅读了我们近期策略报告中有关实体经济“V”的右侧观点之后,似乎认为现在资本市场的延续性已经到了反转的过程。需要澄清的是,在我们的逻辑体系中,虽然已经承认此轮实体经济的“V”字已经形成,但是“V”的右侧延展涉及投资、消费的持续性,这才是真正决定资本市场反转的根本。显然,中国资本市场未来仍然需要反弹与反转之间的过渡。

过渡因素的逐步释放过程本身也意味着实体经济新一轮扩张循环的开始,而在此过程中,产业轮动所衍生的投资机遇与目前的境地是有差异的,去库存化的核心在于刚性需求引导的经济触底回升,而工业化追赶国中核心的复苏机制其实在于民间投资的回升。产业层次的渐进性是引导日本在1955—1970年经济调整多以“V”字方式完成的关键,无疑,中国真正“V”所衍生的资本市场反转因素在于:外部需求疲弱的背景下,当价格回落引导的刚性需求回暖逐步释放完毕,产业升级层次的投资能否适时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