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之劫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对于其主要的表现特征,《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10个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来看,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 3000美元附近时,快速发展过程中积聚的矛盾会集中爆发,使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一种临界状态。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闯关“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成功者与落难者

“东亚奇迹”——东亚诸国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日、韩及“四小龙”人均GDP(1)
日、韩及“四小龙”人均GDP(1)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日、韩及“四小龙”人均GDP(2)
日、韩及“四小龙”人均GDP(2)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拉美化”——拉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上的群体沦陷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曾出现过一段快速发展期,拉美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体系失衡与政府管理不善,拉美经济发展开始停滞,增长平均徘徊在人均3000美元左右,同时还伴生着严重的社会动荡以及经济危机,比如阿根廷危机、巴西危机以及墨西哥危机等,这一现象被称为“拉美化”。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人均GDP(1)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人均GDP(1)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人均GDP(2)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人均GDP(2)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学者们对“拉美化”这个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从政府政策出发,认为政府政策失位和失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同时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导致一系列后果;也有人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分析,认为“外资主导型”投资道路的内生缺点导致以上提到的这些现象产生。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同样没有明确地界定“拉美化”或“拉美病”的概念,只是笼统地谈论拉美国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贫富悬殊扩大、腐败严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社会治安恶化、城市人口过多、地下经济泛滥、对外资依赖性强、金融危机频繁和政局不稳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