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与产业结构变动:日本在石油危机中的经济转型

在论述了宏观经济包括虚拟经济在资源约束背景下的核心调整机制,作为行业配置的分析框架,我们需要探讨各个行业在这种调整方式下的景气回落、景气底部再到景气复苏的过程,日本在石油危机过程中经济转型所带动的产业结构利润变动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借鉴思路,而价格波动所体现的需求收缩和成本上升过程则是我们分析的主导逻辑前提。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看,石油冲击后,日本的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各行业的地位与发展趋势也发生了改变,这是我们在讨论行业配置时必须弄明白的问题。本部分我们按照上、中、下游行业,重点分析在新的经济增长阶段来临时,外部环境变化对行业的相对关系与发展空间造成的影响,而这种过程按照日本当时的经验比较,显然是属于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的转型。

石油价格冲击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

上游原材料和原材料加工业

上游原材料一般包括采掘业和金属冶炼、化学原材料和化学制品等行业。但其中日本采掘业相比我国,资源绝对贫乏,可比性较低(见图15);在金属冶炼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却面临着相似的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生产在国内的情形。在这里我们主要比较钢铁冶炼和石油化工两大类行业。整体来讲,日本在面临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后,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出现了大转折,由高增长时期进入了“多样化时代(或稳定增长时代)”,成本的国际对比变化和原材料对外依赖度高的背景下,原材料行业的发展路径发生了转折,金属、化学、纤维、纸与纺织等行业进入了结构性萧条期。发展模式开始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技术化转变。

日本的钢铁行业是日本工业化的主要原材料,其铁矿石对外依赖度高,运输成本大的特点与我国相似。日本的钢铁企业在形成之初,便受到了高原材料成本和国内资源稀缺的制约,仅原料和燃料(煤炭)就占了总成本的84%。1973年日本石油冲击后钢铁行业再次受到高成本的困扰。日本钢铁行业的结构与景气度发生了改变。钢铁行业由于能耗高不再成为日本经济的主导产业,行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技术,生产特种钢铁、高级高铁,并且钢铁企业集中度提高,形成了两家企业的产值占到了行业70%的寡头垄断地步。

日本的煤炭、褐煤、原油和铁矿石采掘量
日本的煤炭、褐煤、原油和铁矿石采掘量

图15 日本的煤炭、褐煤、原油和铁矿石采掘量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钢铁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走势(1961—1978年)
日本钢铁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走势(1961—1978年)

图16 日本钢铁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走势(1961—1978年)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走势(1999—2008年)
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走势(1999—2008年)

图17 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走势(1999—2008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长江证券研究部

表3 日本钢铁业基本经营情况(1971—1980年)(单位:10亿日元)

日本钢铁业基本经营情况(1971—1980年)(单位:10亿日元)
日本钢铁业基本经营情况(1971—1980年)(单位:10亿日元)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钢铁行业股价指数走势
日本钢铁行业股价指数走势

图18 日本钢铁行业股价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钢铁业价格指数(1960—2002年)
日本钢铁业价格指数(1960—2002年)

图19 日本钢铁业价格指数(1960—2002年)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化工业中的代表乙烯在1965年以后投资规模一直较快增长;1970年该行业出现过剩;石油冲击后受到日元升值、原油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利润下滑与长期供给过剩的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了长期的结构性萧条。从图20可以看出,即使在价格提升的情况下1973年以后还是经历了长期的亏损。化学纤维行业的市场竞争度高,定价能力和抵御成本上升能力差;且下游纺织业面临衰退需求量大幅下滑;1973年原油价格冲击后,该行业的竞争优势不再;1973年日本制定了该行业的产业政策,明确该行业向三个方向集中:①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②多元化和产业链整合;③国际协调产业的取向。产业由增量生产向提供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的类型发展。以上过剩化工行业均实行了衰退卡特尔组织,行业内企业实行同时减产政策,稳定价格与减少竞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但行业竞争力下降与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使这些行业的衰退趋势难以逆转。

日本化纤和化工主营业务利润率
日本化纤和化工主营业务利润率

图20 日本化纤和化工主营业务利润率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中国化工、化纤主营和销售利润率
中国化工、化纤主营和销售利润率

图21 中国化工、化纤主营和销售利润率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化学制品和塑料制品价格指数(2000年=100)
日本化学制品和塑料制品价格指数(2000年=100)

图22 日本化学制品和塑料制品价格指数(2000年=100)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中游制造业

在日本制造业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0年)机械制造行业一直呈快速发展的状态,在这个高速增长时期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造船和汽车等行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从结构来讲,主要以高耗能和满足国内需求为主。

表4 日本机械行业发展比较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在石油危机发生以后,行业的能源费用成本快速提升,这也导致了行业利润的下降,1975年行业利润率急速下滑,虽然在1976年行业利润出现上扬,但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能耗高的一般机械行业,利润率从高速增长时期8%左右的水平,降到1.5%的位置。行业的结构开始调整,部分行业遭到淘汰并向行外转移;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汽车和家电等行业却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行业的股价表现看,作为日本受石油危机冲击后,国民经济恢复增长与寻找新方向的主导部门,机械行业成为未来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代表性部门,受到了产业政策的扶持,股价在经历短暂的冲击后便恢复上涨。

日本电气、一般和运输机械利润
日本电气、一般和运输机械利润

图23 日本电气、一般和运输机械利润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机械行业股价指数(1968—1980年)
日本机械行业股价指数(1968—1980年)

图24 日本机械行业股价指数(1968—1980年)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机械行业股价指数(1981—2002年)
日本机械行业股价指数(1981—2002年)

图25 日本机械行业股价指数(1981—2002年)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机械行业价格同比增长率
机械行业价格同比增长率

图26 机械行业价格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作为日本产业转型和升级、克服石油冲击的主导行业,日本的组装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汽车、家电、机械、精密仪器和半导体等行业成为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汽车行业上,日本具有明确的战略:技术引进—国产化—增加国民收入—确立大量生产—出口导向—主导产业。在石油冲击后,日本汽车凭借低油耗出口额大幅增长,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70年的7.5%提升到12.2%。另外日本机械行业凭借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逐步发展。观察该行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一国经济对设备投资的需求和技术水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两个角度进行。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对设备投资的需求促进了其发展;在石油危机后,受内需减少影响,机械行业需求出现下降,但通过其技术研发,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出口在1983年继续占到整个制造业的35.9%,尤其是其切削类工作机械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作为当时新技术代表的家电行业,日本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在电视、洗衣机、冰箱及音响等行业确立优势,为日本的出口做出了较大贡献;其出口率在20世纪80年代高达80%,为日本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上面讨论了机械细分行业在石油冲击后,利润、股价和结构发生的变动。在考虑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时,作为重工业化阶段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内部行业的演化构成了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全景也是我们厘清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与制造业演变的一个参考。从表5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日本整个制造业满足于不同的需求因素,通过对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着力发展电气机械、精密机械和汽车等低耗能产业,通过技术领先抢占世界市场,继续成功地维持其出口能力。

表5 日本主导产业的演变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能够逐步转换主导产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极强的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能力。20世纪60年代前,日本就通过外汇配额制度引进技术;并且在技术引进时,要求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创建了对技术的吸收与创新的体系。而20世纪60年代,更是全面引入汽车、电子、化学、机械等技术,并十分注重国产化,在1965年就可以自主生产汽车。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的技术就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另外,日本在产业政策的制定时,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对产业升级的牵引力,政府一般在10年左右的一个期间,制订一个促进产业升级的计划,强力扶持新主导产业,使得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升级在前一轮经济增长阶段便奠定了基础,而使得经济的过渡十分自然与融合,减少了社会的震荡与经济的波动。

在应对夕阳产业方面,主要采取设备废弃与对外投资,进行海外转移,并且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开发新市场,为新主导产业的海外扩张奠定基础。日本的以产业升级为主导的战略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制造行业出口比例-进口比例
日本制造行业出口比例-进口比例

图27 日本制造行业出口比例-进口比例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经济体,其获取经济大国地位的根本保证是其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世界竞争舞台上,通过技术和产品领先,获取绝对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是日本经济赋予其的使命。制造业升级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是我们在思考我国的发展路径时必须借鉴的。

通货膨胀背景下经济转折期的消费变动

按照我们之前的策略报告《通货膨胀背景下经济转折期中日消费对比——基于城市化进程的消费分析框架》,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消费增长可以按照石油危机前后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消费增长繁荣期)从1969年延续至197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于城市化高速增长带来日本城市和农村消费都保持较高增长,从而进一步启动了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而交通通信和教育娱乐等杂费,以及住房支出在1973年石油危机出现之前也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速。在这一阶段的后期(1972年),还出现了物价高涨而使得消费者采取了预先购买的冲动,带动了衣服消费和交通通信等杂费支出的增加,取代了耐用消费品逐步减少的消费支出。

第二个阶段(消费增长低谷期)从1973年延续到197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伴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个人可支配收入下滑,出于对未来经济继续下滑的预期,高通货膨胀下的消费占比依然出现下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让位于食品和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支出,恩格尔系数出现短期反弹。

第三个阶段(消费增长恢复期)从1975年延续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石油危机后伴随着1974年经济探底,1975年实际消费回升支持经济增长,但是此后的增长虽然稳定增速却缓于1973年石油危机前的消费增速。而在经济复苏的初期,主要以衣服和杂费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因素,而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杂费支出则是初期主要的边际增长因素;而在后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高速增长阶段结束而逐步放缓,以置换消费为主要形式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增加重新替代食品与衣着类支出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阶段分析中我们针对大类消费种类可以分析出:①消费中刚性较强的必需消费品,主要包括食品和衣着类,该类在第一阶段的实际增速加快主要来源于通货膨胀高涨引致的预先购买,随后在经济下滑年份中的放缓程度却是因为生活必需品增加而放缓较轻,从而成为支持经济衰退时消费的主力和经济恢复初期反弹时的主要动力,伴随着经济恢复的进一步明确,将重新让位于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增长。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来自于周期波动的影响,由于在经济下滑时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同样出现下滑,金融紧缩政策抑制了消费者信用,以及与耐用消费品关系紧密的住宅建设出现停滞,会更多让位于食品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支出。而且在经济恢复初期,由于未来预期不明朗使得长期消费意愿较弱,从而造成耐用消费品反弹力度较弱,当物价平稳后耐用消费品仍将逐步成为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的变化,从数据统计看,我们发现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虽然是经济下滑时消费减少的重要原因,但是受到普及率饱和的影响,增速难以反弹到周期衰退前的水平。③居住类价格与通货膨胀率关联度较高,通货膨胀率越高,居住类消费支出名义增速越快,物价平稳时消费名义增速也会放缓,但是在低谷期,居住类支出的实际增速依然出现了下滑,这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引致的高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实际居住消费支出的下滑。④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杂费等服务类支出成为城市化后期第二阶段消费增长的动力,从经济运行转折前后的数据看,服务类支出实际增速放缓较慢而反弹力度很强,其增速向下的刚性很强,因此在消费支出中具有较强的抵御短期周期波动的能力,除经济低谷期内的两年外,无论经济增长任何时期均能保持较高增速。

日本20世纪70年代各消费大类实际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日本20世纪70年代各消费大类实际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图28 日本20世纪70年代各消费大类实际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小结:资源约束后期的利润复苏及产业轮动

综合而言,我们依据行业的利润波动方式从行业受影响程度的不同看,农林渔、纤维、钢铁、非金属制造、批发和房地产等行业在高原材料成本与经济回落冲击下,行业自身恢复能力较差,一般连续四五年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主要是这类行业受到成本冲击较大,且行业本身的集中度不高,转嫁成本能力较低。房地产与批发业则是受制于经济回落的总需求不振。

表6 在石油危机冲击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行业(单位:10亿日元)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防止经济过度衰退的建筑业利润受政策影响,在经济回落最严重的1974年和1975年,利润并没有大幅下滑,而是在经济开始恢复的时候,利润出现了下滑。而电气机械、输送机械行业的利润则是在1976年开始快速反弹;从利润情况看,比较抗经济衰退的是零售业和机械制造业。

表7 石油冲击后利润快速回升行业(单位:10亿日元)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从各行业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变化看,在石油冲击后,受益于价格上涨的矿业和电气水运的利润占比提高,而作为未来主导产业的电气机械、输送机械的利润占比也开始提高;而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服务业和零售业占比也开始提升。而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化学工业、纤维、一般机械和钢铁业,以及批发和房地产业的占比出现大幅降低。

表8 石油冲击后利润占比提高的行业(%)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表9 石油冲击后利润占比下降的行业(%)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总体来看,受石油危机冲击的1974年,钢铁、建筑、矿业、一般机械、零售和电气水运业的抵抗力较强;经济加速下滑的1975年中,仅有建筑、汽车和电气水运业利润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在经济恢复时期的1976—1978年,最先复苏的是电气机械和输送机械、电气水运、运输与通信和服务业,而在这阶段建筑、零售却出现了一次下滑。

这种过程的衍生,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在PPI加速回落的过程中部分原先受制行业存在毛利率率先复苏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所无法忽视的是日本的产业扶持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日本在石油危机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或者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大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结构性萧条行业进行危机处理,另一个是对新兴主导产业的扶持与技术创新的重视。对于新兴主导产业的寻找与扶植则是日本受石油危机冲击后新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所在。从其背景看,日本过去20年的高增长,污染和能耗、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提升而积累的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日益积累,必须创建新的模式纠正这些弊端,而未来经济发展关键的是以产业技术革新为主,这要求必须解决基础研究、开发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体制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等问题。

在石油危机后其产业政策的重点为建立大型化工业技术的研究开发:①推进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阳光计划)、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月光计划)和环保技术开发,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②提升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的技术突破;③开发新一代产业与未来技术领域的突进;④通过技术规避国际贸易摩擦;⑤推进医疗和福利器械的研究与开发。在产业政策上重点扶持信息产业和特定机械工业、飞机产业和原子能开发。努力促进以电子工业为中心的技术变革,帮助企业从模仿向创造转变,并实施出口导向和大规模生产导向。通过建立国家级工业技术研究院,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技术突破和技术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