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周期性和消费景气延续的可能性

上面分析的着重点是在长期内对消费增长的前景进行战略性把握,我们还需要对短期内消费增长的形势进行分析,尤其是要将消费嵌入经济周期当中考虑。

消费增长同样具有周期特征

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看,消费和GDP增速具有同步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而且韩国数据同样显示消费具有周期性波动。但是,与投资相比,消费的波幅小得多。

图13 中国消费增长的周期性特征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4 韩国消费增长的周期性特征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经济回落期消费有何作为 ?

上面的数据说明,消费的波动幅度虽然较小,但它与投资、GDP一样具有周期特征。然而,消费和投资在周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我们认为,消费是工资的函数,而投资则是(预期)利润率的函数,在经济上升周期中,利润率增加,企业对市场前景看好,投资加速上涨,在投资和GDP加速的情况下,工资进而消费也加速增长。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譬如瓶颈约束或者行政调控等),生产必须减速时,企业利润率因市场需求突然减少而降低,利润率降低的预期会引起投资增长减慢,从而国民经济和工资增速开始放缓。但是,在工资刚性的作用下,工资增速的下降速度会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速的下降速度,从而消费增速的下降速度也会小于投资增速的下降速度。也就是说,是工资刚性特征平抑了消费的波动,而消费又平抑了投资大幅波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我们上面的分析想说明的是,在经济高涨时,工资和利润都加速增长,进而消费和投资也加速上升;当经济衰退时,工资和利润增速都会放缓,从而消费和投资增速也都会相应减速。然而,由于工资刚性特征,工资和消费的波动幅度要远远小于利润和投资的波动浮动,从而达到了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

短周期复苏与消费景气延续的可能

陈磊和孔宪丽(2005)利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选择出先行、一致和滞后三个指标组,建立了反映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合成景气指数。

根据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中国从1981年开始已经经历了两个9年的中周期,而本轮经济周期如果从1998年起算,经历了6年的上升之后,经济周期已经在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头部,连续5个季度回落之后,说明2004年就是本轮中周期的头部。我们在《走向大国经济》中曾经判断,中国的经济景气将在2006年出现复苏,但其高点不会超过2004年的高点,实际上就是把2006年景气的复苏当作经济中周期的短周期来看待,也就是下降周期中的周期纠正(反弹)。

中国经济波动的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
中国经济波动的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

图15 中国经济波动的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

资料来源:陈磊、孔宪丽,《本轮经济周期波动特征与2005年经济走势分析》,2005

先行合成指数于2002年7月达到峰顶,在2004年5月达到谷底后反弹,并且出现了连续上升的趋势,根据先行合成指数的走势和平均超前期推断,一致合成指数将在2005年第二、三季度继续下滑,而拐点可能出现在2005年第四季度。

基于对当前经济周期的判断和消费在周期的作用特征,我们认为,消费增长趋势与经济周期能否从古典型周期转变为增长型周期有关,同时也与政府支持消费的政策有关。从中周期角度看,如果经济增长出现深幅回落,不排除消费增速下降的趋势。如果按2005年GDP保持8.5%~9%计算,我们根据GDP和下年消费增长关系模型预测,2006年的消费增速大概保持在10.7%~12.8%,增速稍有回落。从短期看,上半年消费增速应该是短期高点,但2005年第四季度后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短周期复苏机会,因此,2005年下半年消费很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保持高位增速可能性较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

图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长江证券研究所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与消费内生性增长

要把握消费增长的前景,须先认识消费增长的机制。消费增长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系统,下图所示是一个简化模型。

消费增长机制
消费增长机制

图3 消费增长机制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我们认为,消费增长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心理、技术和经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需求是有层次的,消费行为是由优势需求决定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消费者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心理动机为消费增长创造了永无止境的内在冲动。另外,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和新的消费条件,为消费持续增长不断地提供客观条件。然而,仅有心理动机和技术条件是不够的,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居民购买力,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市场经济中,没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只能是无米之炊。因此,消费增长过程是以上三层面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提供条件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购买力或者说居民收入增长是整个消费增长机制中的核心要素。

下面我们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论证工资增长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机制的核心;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将要走向终结,证明工资面临内生性加速上涨。两方面结合,得出我国消费增长将迎来内生性可持续增长阶段。

工资增长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机制中的核心

正如上文指出,市场经济中消费过程的实现是以购买力为必须前提的,所以,居民收入增长是认识市场经济中消费增长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还是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无一不是将消费看作收入的函数,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收入对消费的作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资收入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构成中占70%以上,工资增长趋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收入增长状况。我们对过去近15年的数据回归分析显示,工资增速与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工资增长是推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的核心因素。

消费支出增速与工资增速线性回归拟合图
消费支出增速与工资增速线性回归拟合图

图4 消费支出增速与工资增速线性回归拟合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波动中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工资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实际工资指数变化显示,1978—2002年,我国实际职工工资上涨了4倍多,而仅1992—2002年工资就上升了2.36倍。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工资加速上涨的趋势会持续下去吗?

1952年以来我国实际工资指数
1952年以来我国实际工资指数

图5 1952年以来我国实际工资指数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与工资内生性加速增长

我们认为,工资的加速上涨趋势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未来5年内还要走向内生性加速上涨。其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2007—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消失,劳动力工资面临加速上升的局面。

我国人口出生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

图6 我国人口出生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以“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求为例,假设GDP存在高(10%)、中(9%)、低(8%)三种可能,新增劳动力需求按照过去13年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敏感性分析表明,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格局最迟在2009—2010年间出现,最早在2006—2007年间出现。我们估计,未来5年内,我国GDP总体增速保持8%~9%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局面在2008年前后出现的可能性最大。我们的结论很明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的拐点即将到来,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消失,劳动力工资的内生性加速上涨基本上是确定的。

新增劳动力供需格局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转变
新增劳动力供需格局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转变

图7 新增劳动力供需格局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转变

注:就业弹性系数取1991—2003年间平均值0.297

资料来源:蔡昉、都阳,《“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6)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人的直观认识中,我国农村具有大量潜在的失业者,似乎我国还远没有到达劳动力无限供给终结这一时点。事实上,我们认为不仅要考虑劳动力供需总量,还要考虑供需结构。第一,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和壁垒,农业潜在剩余劳动力并不意味着一定适合工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8年,在16~55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90%以上是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在工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并对劳动力知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并不能为工业提供有效劳动力供给。第二,流量劳动力供需(即新增劳动力供需)远比存量供需更重要。因为存量劳动力是已经被塑造过的劳动力,很难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从而也很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供给,而新增劳动力供需状况往往才是决定劳动力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

其实,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时期,二元制经济向一元制经济转变过程中,劳动力工资出现加速上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劳动力工资同样出现了加速上涨情况。劳动力收入的内生性增长不仅大大提高了居民购买力,更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增长预期,两者都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

日本工业化期间工资持续上升
日本工业化期间工资持续上升

图8 日本工业化期间工资持续上升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对于上述现象,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曾经做出过解释,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正如刘易斯模型所述,由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可以以不变的工资为工业部门发展提供无限劳动力供给;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达到一定数量,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时传统部门产品开始出现短缺,粮价上涨,工资也开始加速上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开始扭转;第三阶段是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开始提高,商品化进程加快,直到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根据上文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

刘易斯模型中的劳动力供需趋势
刘易斯模型中的劳动力供需趋势

图9 刘易斯模型中的劳动力供需趋势

资料来源:胡放之,《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另外,支持工资加速上涨的因素还有许多,譬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收入增加;国家加强对低收入阶层、农民工的保障促进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国家指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扭转投资消费不合理的状况,预计提高收入的政策还会出台。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很可能的结果是,未来劳动力供求格局的转变是劳动力工资和居民收入加速上涨的基本推动因素,而政策等因素将在这一基本因素的引导下做出配合,内外因互相作用推动工资加速上涨。

新一轮消费高潮的可能

以上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工资增长是解释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核心变量;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证明了未来5年内,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将趋于消失,工资内生性加速上涨阶段即将来临。综合两方面,我们的结论是,工资内生性加速增长将保证居民消费也出现内生性快速增长。

事实上,从消费结构转变角度看,我们认为未来5~7年内,很可能是我国消费升级高潮期。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以家电为消费热点的消费升级,伴随着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于2003年达到1000美元,以通信、汽车、住房、高档家庭耐用消费品、电子类数码类消费品以及娱乐消费等为消费热点的第二次消费升级只是刚刚拉开帷幕。韩国等众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期间消费结构变化经验显示,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以及居民恩格尔系数处于0.3~0.4之间,是消费升级的最快时期。从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看,2003年为0.37,如果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速度判断,在未来5~7年内,很可能是我国第二轮消费升级高潮期。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我国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表1 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率

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率
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率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消费率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可能止跌反弹

我们对居民消费率和工资/GDP的线性回归表明,两者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工资的内生性加速上涨有望促使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从而消费率可能出现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可能止跌反弹,预计“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将更加倚重于消费。

居民消费率与工资/GDP拟合图
居民消费率与工资/GDP拟合图

图10 居民消费率与工资/GDP拟合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图11 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事实上,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居民消费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人均GDP在100~1000美元之间时,消费率总体趋势是下降,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将止跌反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趋于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即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过渡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正如罗斯托所说,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提高生产性投资率。而当经济增长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大量新兴消费品的不断涌现,会促使消费倾向提高。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为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购买力条件,消费率便出现上升。

钱纳里等人对消费率等指标变化规律的总结
钱纳里等人对消费率等指标变化规律的总结

图12 钱纳里等人对消费率等指标变化规律的总结

资料来源: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扩散效应与消费规模扩张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在其1949年发表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了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和收入与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他认为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惯性。示范效应是指在消费行为上人们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现象,即一个人的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取决于他与别人的相对收入。消费的惯性是指人们在某一时期的消费不仅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过去时期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达到最高时的影响。如果目前收入低于过去,便宁愿减少储蓄以维持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

事实上,我们认为,消费增长的过程是逐个消费热点不断产生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从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看,消费规模的扩张甚至比消费热点的产生更重要。消费示范效应和消费不可逆性很好地解释了消费增长过程中消费热点如何向消费规模扩张转变。如果我们形象地将示范效应和消费的不可逆性概括称为消费的扩散效应,那么扩散效应是促使消费热点向规模扩张转变的催化剂,保证了消费在总量上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当然,扩散效应的发挥并不是毫无条件的,我们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至少有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信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首先,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表现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出现拉大。表2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的变化,到2000年为止,城镇基尼系数超过0.3,农村超过0.4,收入不公平程度呈现持续放大趋势。收入差距拉大从总体上降低了消费倾向,抑制了扩散效应的作用。

表2 中国基尼系数

中国基尼系数
中国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4

其次,消费信贷制度受货币政策影响不稳定性较大。2004年宏观调控后,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先后受到抑制,在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时,消费信贷通过信用方式保证了示范效应的实现。消费信贷制度的不完善和不稳定对住房和汽车消费尤其不利。央行刚刚公布的金融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性贷款增加1193亿元,同比少增1204亿元,消费信贷出现了明显回落。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等不完善降低居民消费倾向。有学者指出,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不完善,使我国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比较符合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关于消费行为的假定,因而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消费行为,存在较高的储蓄倾向(伊志宏,《消费经济学》,2004,169页)。这种状况也会抵制扩散效应的发挥。

总之,我们想说明的是,消费扩散效应是促进消费规模扩张的一个内在机制。然而,逆向思维的话,不利于我国当前消费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消费示范效应越不易于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发挥作用;在消费信贷制度很完善的情况下,扩散效应可以通过消费信贷发挥作用,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收入分配差距的负面作用,然而信贷政策往往具有不稳定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消费者对未来支出预期不确定性较大,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扩散效应难以发挥。不过,长期看,伴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调整,这些因素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会趋于减弱。

小结:消费内生性增长是走向大国经济的希望

本部分中,我们尽可能客观地对中国消费增长的长期因素做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还存在,但是我们看到,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和工资收入内生性加速增长阶段正在逐步靠近,这将支持未来居民消费内生性增长。从长期趋势看,消费增长可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趋于上升。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本部分的分析结论可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希望,支持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潜在因素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内需可能逐步取代外需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力。

工业深化中的消费转折 ——内生增长、结构升级和诱导效应 (2015年8月4日)

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都不外乎消费需求的不足,马克思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事实上,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国内外经验都显示,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增长具有明显的平稳特征。正因为如此,在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消费类行业的上市公司一直是防御性投资的首选,在大盘不断下跌的情况下,部分消费类股票却表现出逆市上扬的走势。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降低,消费类公司具有持续的投资价值吗?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图1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认为,消费不仅关乎投资选择,而且关乎经济周期走势,甚至影响到中国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工业化背景下对支撑消费增长的机制和核心因素做深入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持一国的工业化。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率提高和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一直存在。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这种临界状况,一旦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走向终结,劳动力工资必将内生性加速上涨,而工资加速上涨将支持居民消费支出内生性快速增长。另外,诱导效应理论和国外工业化期间消费结构转变经验显示,未来5~7年很可能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快速转变的时期,这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本文的思路和框架如下。

消费经济思路与框架
消费经济思路与框架

图2 思路与框架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结语

我们坚信,在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资源约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问题同时产生绝不是巧合,而是意味着中国真正的转变可能开始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劳动力供求格局的转变最终会推动劳动力价格的加速上涨,工资收入的提高为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准备了条件,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将更多地体现为国民的富裕和实惠。而这些很可能就是未来5~7年内要发生的事情。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层面看,消费增长和规模扩张意味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趋于上升,这为我们从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创造了机会,中国将要踏上走向大国经济的路。

然而,对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消费类企业来说,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并不是一顿免费的午餐。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中国的工业化是与市场化、国际化同时展开的,当工业化深化产生的资源约束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之时,市场化深化和国际化深化也正在给它们施加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正是这种生存环境让我们认为市场规模扩张和行业集中是未来同时并存的两大趋势。当然,这同样蕴含了希望,因为市场竞争和行业集中的结果只有一个:“剩”者为王。

人生小周期与世间大周期

“人生发财靠康波”,这是很多人愿意走进并了解周金涛先生的最直观浅白的初心,但周金涛先生倡导的“结构主义”(通过产业结构演进推动经济增长)和“四期嵌套经济周期”(60年康波周期——长波、人生;20年房地产周期——中波、投资;10年朱格拉周期——中波、投资;3年基钦周期——短波、库存)的分析方法才是他思想的真谛与内涵。作为周金涛先生在南开大学共同读书的好友与师兄,我为金涛学弟取得的学术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金涛学弟的周期理论基于经济,但其内涵又远远深于经济层面。他并不是仅仅将周期作为宏观经济来研究,而是认为周期是经济、技术、社会系统及社会制度的综合产物,在周期大系统面前,若干个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他认为对周期研究的最高境界是以对系统的洞察来理解细节的变化,周期的过程与系统才是其奥义所在。这种视角与方法对经济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企业高管、投资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参考价值。

对经济政策制定者来说,本书通过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现在看过去和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方法,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验来比较和评价中国的改革与转型之路,尤其是研究了具体政策措施对产业和部门的实质影响。

对研究人员来说,本书通过大量典型案例,提供了近二十年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变迁的图谱,从而为今后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对企业高管来说,本书的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判断行业或部门的兴盛或沉沦大势,从而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享尽先发红利。

对投资者来说,本书是一部很好的大类资产配置读本。比如,如果投资者读懂了《房地产价格周期是增长型而非古典型》,将会对中国房地产投资有更深刻的感悟;如果阅读了《国际化博弈》,则会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有趣而充满魅力的专著。

天妒英才,金涛学弟不幸英年早逝。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留给了我们,这套书的出版使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经济现实,有根有据地检验他当时预测的推理逻辑,同时永久地体味其精华。

金涛在书中写道,“从冷眼到喧哗,这就是2016年年初以来周期的华丽转身,从最初我们的孤独到现在全球的山呼,难道周期真的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周期即人性,这就是周期理论的形而上层次。周期的剧烈波动,每次都体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所以我们才有结论,周期是人类集体行为的结果,自然作为群体的人来讲,绝大部分都不明周期的真实义,所以才有从恐惧到贪婪的转换,但这就是周期运动的一部分。”“周期由人类社会运行的系统所推动,自然包括每一个周期的信仰者与不信仰者,而在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信仰者与不信仰者自然有其不同的结果,这本身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无谓的争论,当下需要做的,只是把周期的过程研究清楚,获取周期对我们人生财富的意义。”

盛斌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未来是否可以预测

未来是否可以预测?这个谜一样的问题长期充满争议,有时就好像我们在谈论占星术。但当我们开始探索经济周期和人性本质的世界时,这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甚至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让决策更加正确。这个世界没有水晶球,但是少数人确实通过努力拥有了洞悉事物规律和人性本质的能力,从而与众不同。

增长与波动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两大主要命题,也是经济形势分析最基础的框架体系。潜在增速决定了经济运行的均衡趋势,经济周期决定了经济运行的波动态势。正如季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一样,周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每次的长度和深度不完全相同,但经济总是从繁荣到衰退周而复始地发生着,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押着同样的韵脚”。因此,我们有可能采用归纳法、演绎法,在一定概率下推断未来。

研究经济周期有两大目的:宏观调控和资产配置。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分析经济形势并实施反周期操作,通过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式进行削峰填谷式的操作,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反思大萧条时,诞生了凯恩斯主义,而伯南克在研究大萧条时声称找到了避免大萧条的办法,2008年以后美联储采取QE进行货币再膨胀,开启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复苏。美林投资时钟是资产配置领域的经典方法,通过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指标的分析,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四个阶段,并依次推荐债券、股票、大宗商品、现金。美国、中国等国的历史数据验证了投资时钟的有效性。

现代经典经济周期理论归纳出几大典型商业周期:短波的农业生产周期(又称蛛网周期),揭示的是农业对价格的生产反馈周期,1年左右;中短波的工商存货周期(又称基钦周期),揭示的是工商业部门的存货调整周期,3年左右;中长波的设备投资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揭示的是产业在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循环投资活动,10年左右;长波的建筑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主要是住房建设活动导致的,30年左右;超长波的创新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由创新活动的集聚发生及退潮所致,60年左右。周期类型见下表。

表1 周期类型

经济周期运行包括驱动因素和放大机制。初始的驱动因素包括太阳活动、过度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创新、政策冲击等,放大机制包括乘数加速数、抵押品信贷、货币加速器(即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情绪等。

在经济周期研究领域,可谓群星璀璨、百家争鸣,涌现出了各种流派和理论。

凯恩斯强调有效需求,认为私人投资是整个周期过程中的易变和不稳定因素。凯恩斯反对古典理论关于产品和就业市场出清的假设,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存在刚性,市场很难自我实现均衡,因此必须借助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干预。

熊彼特强调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经济繁荣,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更重要的是,熊彼特综合前人的论点,提出经济周期是由多种周期力量叠加而成的:60年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3年左右的“基钦周期”。这是最早系统论述的经济周期。

达里奥强调债务周期,认为经济像机器一样运行,大多数经济活动主要由以下三大力量驱动:生产率增长趋势线、长期债务周期以及短期债务周期。围绕趋势的主要波动是由于信用的扩张和收缩——信用周期。短期债务周期又称商业周期,主要是通过央行政策来控制,当通货膨胀过高或者增长过快时实行紧缩政策,当相反条件存在时则实行宽松政策。长期债务周期产生于债务的增速快于收入和货币的增速时,直到债务偿付成本过高时才结束。去杠杆是一个减少债务负担的过程。去杠杆的过程一般会通过以下组合方式来进行:①债务减免;②紧缩,减少支出;③财富再分配;④债务货币化。萧条是去杠杆化下的经济紧缩阶段,萧条通常通过中央银行印刷货币以使大量债务货币化来结束。好的去杠杆应是温和通货膨胀去杠杆,而不是恶性通货膨胀去杠杆或通货紧缩去杠杆。

索罗斯、巴菲特、席勒等更重视人性因素。虽然时代变迁,但人性像山岳一样古老。人们在诸多领域存在集体非理性,在经济繁荣时过于乐观和自信,认为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高人一筹;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又陷入悲观,认为经济低迷将一直持续下去,怀疑自己的决策能力。人类社会这种集体非理性、羊群式的从众心理、把短期趋势看成长期趋势的现象从未消失过,明显驱动和放大了经济波动。所以,在经济运行、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汇率市场等人类参与的社会领域,均广泛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而其结果必然是“在绝望中重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崩溃”,周而复始。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寻找低于内在价值的好公司好股票,购买并持有。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存在局限的,当“投资偏见”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并产生群体影响时,就会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最终必然反转。

周金涛先生是国内经济周期研究的开拓者和优秀代表,并且将理论用于实际预测,敢于给出明确的观点,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留下了“人生发财靠康波”“人生就是一场康波”等经典名言。周金涛根据周期嵌套理论对2016年大宗商品行情的精准预测,对2018年流动性危机的前瞻性判断等,都一一得到了验证。他认为:“这是用康德拉季耶夫理论进行人生规划。60年运动中,会套着三个房地产周期,20年波动一次,一个房地产周期套着两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10年波动一次。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套着三个库存周期。所以,你的人生就是一次康波,三个房地产周期、九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十八个库存周期,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周期终将幻灭,但在此之前我们仍将经历一次康波,虽然轮回才是永恒,但周期的奥义是对过程的追逐,所以,周期研究的核心是对过程的描述,如果不是对过程的珍视,对周期的一知半解只能永世沉沦。”“周期品的魅力就在于,你明知道它有来临的时候,但真正来临的时候依然让你心潮澎湃。”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性格。

我在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之后,和周金涛先生都在2015年下半年判断中国经济将见底,提出“经济L型”。当时周金涛看多商品,提出2016年“大宗商品将出现年度级别的反弹”;我看多房地产,提出“一线房价翻一倍”“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周金涛先生对周期、商品、市场策略等领域的研究框架和心得日趋成熟,成为同行的良师益友。

可惜天妒英才。生命和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来过,爱过,恨过,然后像风一样逝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舍离一切执着,心无所住。幸运的是,由周金涛先生的同事和弟子整理出版了其生前研究的成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面对未来,我们对世界也包括对人类自身的认知都是十分有限的,何况更难的是知行合一。有人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收获了一个时代;有人号称算无遗策以大师自居,却始终作壁上观。人生是一趟心灵的伟大旅程,是无尽的探索。

人生有七个阶段:嗷嗷待哺的婴儿,满面红光的学童,哀歌的恋人,长胡子的士兵,身经百战的将军,戴眼镜的政治家,返璞归真的贤者。终极意义是什么?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致良知。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其实都是各自内心修炼的影子。你信仰什么,就看见什么。

任泽平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