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基于完善的价格传导机制

通过对于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下行业利润的分化趋势,实际上我们已经明白PPI对于判断此种背景下中国行业利润波动的重要意义,当然由于中国在行业构成上存在与日本当时较大的差别,而相应的成品油价格管制现象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另外,中国的大国经济以及工业化程度上与日本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消费包括产业转型与日本不同。

产业属性主导价格回落及复苏期的利润演绎

对于判断中国未来的制造产业利润分化问题,依据上述部分对于日本在石油危机前后产业结构尤其是产业内的利润分配变化,实际上我们已经了解这种变化的大致方向,只不过,鉴于中国与日本当时产业结构的不同,我们自然首先需要了解日本当时的产业利润变动内在趋势,而价格因素则依然是我们寻找原因的关键。

按照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回落中的超前期比较、复苏期的滞后期比较,大类行业毛利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变动,实际上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产业的价格变动的确在一定阶段内代表了产业的景气程度,但是具有明确附属关系的中、下游制造业之间,比如钢铁、机械,却存在着成本与产品价格的相对概念。具体来看,实际上对于这种资源约束下的价格波动与利润现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价格衍生产业的景气分化。 延续我们的逻辑,在资源约束的背景下,成本推动是一个不断由上游向下游传导的过程,但是终端需求对于价格不断上升的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这就存在着最终需求回落从而导致价格回落的必然过程,而产业之间自然存在着一种景气回落的先后次序。按照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回落中的超前期比较,实际上景气回落的先后次序是纺织品、造纸、有色、塑料、金属制品、电气设备、一般机械、矿产品、精密设备、交通设备、钢铁、电力天然气、水、化工、加工食品、石油煤炭。这一阶段中的明显特征应该是,日本的整体PPI在1974年2月见顶开始回落,但是美国的PPI依然处在高位。

第二阶段,毛利受损的相对差异。 在第二阶段,典型的标志应该是美国PPI的逐步回落,而在这种过程当中,显然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全球需求回落的背景下,基础性原材料像石油煤炭以及钢铁、化工的大幅回落,在日本的标志性体现应该是在1975年。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伴随着钢铁价格的回落,实际对于下游尤其是机械设备而言,相对毛利率受损略有减少,如典型的输送机械在1975年已经开始出现毛利率的复苏,虽然总体上企业利润由于需求量的萎缩整体下滑严重,但是毛利率的回落差异包括1975年下半年价格指数的回升,都预示着经济增长存在复苏的萌芽。

第三阶段,量的主导时代。 1976年应该是日本工业企业利润在1973年10月石油危机后的复苏之年,需求的回升使得PPI价格指数出现一定的复苏,由此也带动了大部分行业的毛利复苏。但是就机械制造而言,由于自身的物价指数增速处在回落过程当中,而钢铁行业的价格指数回升较为超前,使其反而出现了毛利下降的倾向。不过,就产业的利润而言,需求量上的分化决定了各个产业之间的景气分化程度,钢铁、金属制品在毛利复苏的背景下依然出现亏损,而电气设备、输送设备、电气水运则出现主营利润的大幅增长,这种分化的最本质因素实际上是体现了一方面在石油及煤炭依然维持价格高位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自身产量的逐步缩减,另一方面则代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正式转变。

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回落中的超前期比较(原油及煤炭最高点:1974年10月)
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回落中的超前期比较(原油及煤炭最高点:1974年10月)

图29 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回落中的超前期比较(原油及煤炭最高点:1974年10月)

注:石油煤炭价格指数的回落为原点,其余各类行业按超前回落月份做比较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复苏期中的滞后期比较(1975年11月)
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复苏期中的滞后期比较(1975年11月)

图30 日本分类物价指数在复苏期中的滞后期比较(1975年11月)

注:以石油煤炭为原点,其余各类行业以价格回升时间作为比较依据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大类行业毛利率变化(1973—1976年)
日本大类行业毛利率变化(1973—1976年)

图31 日本大类行业毛利率变化(1973—1976年)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大类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变化(1973—1976年)
日本大类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变化(1973—1976年)

图32 日本大类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变化(1973—1976年)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总结日本在石油危机期间的1973—1975年间产业之间的利润分化,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演绎是决定产业景气的最关键因素,但是两者之间的主导地位是存在着阶段性差异的。虽然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分布上与日本当时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煤炭产业上,所以这会导致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在资源约束背景下与日本的不同,但是就产业属性而言,此种价格传导的逻辑并没有变化,日本的这种景气循环是值得我们资产配置所借鉴的,毕竟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伴随着1974年通货膨胀的见顶,机械设备在1975年、1976年涨幅排名大幅靠前。

表10 日本1975—1976年资本市场行业板块表现差异(%)

(续)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价格管制的利润再分配效用

其实就影响日本和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的关键而言,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个资源约束问题,不过撇除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中国成品油包括价格管制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另一个因素。

依据我们的投入产出表分析,对于中国新近一次成品油和电力提价,计算了成品油价格上涨对各个行业的价格波及系数,该系数反映了各行业的价格压力。具体的价格上涨幅度则为本次提价幅度18%乘以价格波及系数即可。从计算结果看,运输行业、林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受影响程度较大,对利润率的影响在1.4~2.4个百分点左右。

表11 成品油下游行业的价格波及系数

成品油下游行业的价格波及系数
成品油下游行业的价格波及系数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本次电力价格提高4.7%,对受影响最大的20个下游行业的利润率影响在0.5~1.5个百分点左右。受影响较大集中在公用事业、金属冶炼和建材等行业。

表12 电力下游行业价格波及系数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就价格管制的主导初衷而言,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维持中、下游行业的利润,避免价格的完全传导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从整体上通过利润再分配的方式将维持下游行业利润稳定用于弥补石油冶炼、电力生产的利润亏损。不过,这种过程也违背了通过价格输导的方式衍生产业景气循环的周期规律,而且目前中国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补贴国内经济的实质是在于补贴全球经济,这在更大意义上却是延长了目前的石油、煤炭价格上升趋势。所以,我们认为由价格管制到之后的价格顺畅将是必然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促进价格传导从而导致行业景气分化的进一步演绎,中国与日本在石油危机之中的利润分化现象将会逐步趋同。

关于消费: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差异

通过与日本当时资源约束下的消费变动,我们不得不担心中国消费支出即将步入低谷期,即经济下滑和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引致高通货膨胀背景下消费占比依然出现下滑,随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消费支出出现小幅反弹。从我们前面对于日本经济转折前后各大类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未来的消费支出结构变化仍将是:耐用消费品为主——经济衰退期食品衣着类逐步替代耐用消费品——食品、衣着类引导经济恢复初期消费反弹——耐用消费品重新替代食品衣着类,而除经济衰退期外,贯穿始终的增长因素来自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杂费等服务性行业的较快增速拉动。

通货膨胀背景下经济转折期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图
通货膨胀背景下经济转折期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图

图33 通货膨胀背景下经济转折期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不过,在这种过程当中,有一点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那就是中日对比下的城市化进程与通货膨胀背景下的经济转折期并不一致。按照我们的分析,从绝对城市化进程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日本第二阶段后期即小城镇向大城市集中阶段伊始相似,在2011年将达到基本实现城市化水平,达到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水平。但是日本面临通货膨胀背景引致的经济转折期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此这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面临经济转折时中日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也将对消费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而在日本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中,必需消费品支出减少和耐用消费品普及率上升是主要的特征,同时大城市化集中将加快耐用消费品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考虑在未受到短期冲击因素影响时,必需消费品的支出随恩格尔系数降低将是城市化中的长期趋势,服务性支出的上升也是这一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进程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差异对于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的影响方面。

从中国目前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看,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和空调等一般耐用消费品已经达到了日本石油危机前的普及率,而汽车和音响等较高档耐用消费品尚有较大的普及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认为经济转折时期的一般耐用消费品与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变化趋势会有区别:

首先,一般耐用消费品会同时受到普及率饱和造成的需求下滑和经济下滑双重因素影响,置换消费的增长比例超过新购消费。因此,在经济拐点时出现下滑,其后在恢复初期受到普及率饱和和长期消费意愿薄弱制约,不会出现大幅上升,在物价平稳恢复消费信心后,一般耐用消费品会出现以补偿置换消费需求的上涨,但是由于普及率饱和,难以反弹到危机前期增速,现阶段中国这样的耐用消费品包括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和空调。

其次,高档耐用消费品由于本身尚有较大的普及率空间。因此主要受到经济下滑单一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拐点时受到消费倾向降低的影响依然会出现下滑,但是在经济恢复期的上升速度会逐步超过一般消费品,并且由于其消费支出中新购比例自始至终都超过置换比例,因此,其实际增速仍有较大反弹上升空间。现阶段中国这样的耐用消费品包括汽车和音响。

中国耐用消费品的每百人拥有率
中国耐用消费品的每百人拥有率

图34 中国耐用消费品的每百人拥有率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产业转型的困难度:工业化进程的滞后

按照我们对于工业化的理解,虽然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资源约束甚至于80年代初的资产价格泡沫化倾向,但是单纯就工业化的进程而言,我们确定中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基本具有可比性(详见前期报告),这种工业化进程的滞后性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国在面对资源约束的背景下,产业转型所面临的困难度。

表13 主要经济指标中日发展阶段的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中日发展阶段的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中日发展阶段的比较

注:平均寿命为男女平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国际比较统计》(日本银行)、《日本百年》(日本国势社)、《人口动态统计》(日本厚生劳动省)、《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根据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起飞过程的20年基本上分为两个中周期完成,根据罗斯托的理论,如果以工业全面增长最迅速的时期作为起飞的标准,英国的起飞阶段为1819—1848年,美国为1868—1893年,不过我们认为对中国借鉴意义最大的还是日本。日本的起飞阶段一般认为在1955—1975年附近,而在这期间,基本分为两个中周期。在这两个中周期内部,基本上以第一个中周期的衰退阶段为过渡。我们认为,中国第一个起飞中周期从2000年开始,经历了2004年的中周期高点和2006年的短周期反弹之后,将在2008年步入中周期的减速然后衰退的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起飞20年两个中周期的过渡期。而考虑到产业结构的类似性,日本1965年左右的调整对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日本工业化期间的两个中周期
日本工业化期间的两个中周期

图35 日本工业化期间的两个中周期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从1964—1966年日本在经历第一个中周期调整之后的钢铁、化工、电气机械、输送机械占比变动上来看,在经历了1965年的经济调整之后,重化工业与先进机械在工业企业整体的利润占比并不像1973年遭遇石油危机之后演变的如此剧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目前依然处在重化工业阶段过程中,钢铁、化工的成熟度并不像日本的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表现是内需方面依然对钢铁、化工有着强劲的需求,外需对于钢铁的占比贡献仅仅是10%,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重视的是,虽然中国未来必定会面临资源约束所导致的工业利润下降趋势,但是就重化工业与先进机械之间的分化而言,复苏期过程中需求量上的分化并不会如同日本一样存在巨大的差距。

日本1965年前后重化工业与机械利润占比变化
日本1965年前后重化工业与机械利润占比变化

图36 日本1965年前后重化工业与机械利润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行业配置建议:基于PPI反转的阶段性和产业转型的方向性

考虑到2008年年底甚至于2009年年初宏观经济包括工业企业利润的转折性特质,行业之间的利润分化本身也就存在着一个波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的资产配置中并不会给出明确的超配以及低配配置建议,而是更多以描述价格波动下的产业机会寻找为主。

由于在统计数据中难以寻觅到中国关于PPI分类构成的依据,所以我们仅能从大类分项的演绎上寻找到PPI在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关性,从中国PPI及采掘、原料、加工的物价指数波动趋势来看,决定PPI波动区间以及拐点的关键因素是在下游的原料和加工业,而原料大产业的同步性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和日本当年在PPI回落与原油煤炭价格指数的回落应该是具备一致性的。

中国PPI及采掘、原料、加工物价指数波动
中国PPI及采掘、原料、加工物价指数波动

图37 中国PPI及采掘、原料、加工物价指数波动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按照日本在石油危机前后价格波动引导的产业利润分化,结合中国目前物价指数中的主导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依据PPI反转的阶段性配置思路:在中国PPI处在上升的过程中,实际上意味着中、下游行业依然存在价格传导的能力,这应该是虚拟经济全面繁荣的根基;而在中国PPI处在下行、美国PPI依然维持高位的背景下上游的石油与煤炭对于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压缩全面开始,石油与煤炭的行业景气依然维持景气;当美国的PPI也开始步入下滑阶段,意味着全球需求的极度萎缩,通货膨胀全面下降,上游行业的价格指数出现快速回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下游制造业,看好运输机械、电气机械毛利的相对复苏;PPI以及企业利润的回升阶段,量的分化将主导行业利润的复苏情况,按照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性,运输机械和电气机械依然值得关注,但是鉴于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与日本当时的差距,机械的景气度以及钢铁的非景气都要弱于当时的日本。

就消费而言,考虑到日本在石油危机期间,耐用消费品为主——经济衰退期食品衣着类逐步替代耐用消费品——食品、衣着类引导经济恢复初期消费反弹——耐用消费品重新替代食品衣着类,而除经济衰退期外,贯穿始终的增长因素来自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杂费等服务性行业的较快增速拉动。在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演绎中,建议超配食品饮料、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至于电力热力水等公用事业的配置,日本在石油危机期间该行业的利润增长维持较为稳定,价格的调整水平依托于能源价格,目前对中国而言的投资机会在于价格体制的改革,建议标配。

表14 分阶段行业配置建议

分阶段行业配置建议
分阶段行业配置建议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

上文中,我们对长期和短期内消费总量增长前景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未来几年,消费将保持高位平稳增长。然而,消费的高位增长将会体现在哪些重点行业上呢?无疑,这对于我们进行产业选择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从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谈起,着重分析消费结构和相应产业结构的演变。

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诱导效应的路径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会通过消费支出投向选择及其投向结构影响消费支出结构,进而通过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诱导作用。诱导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人口结构变动、居民收入变动和商品价格变动,相应地,消费结构诱导产业结构主要通过三个效应实现:消费偏好差异、消费品收入价格、消费品相对价格。诱导效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伴随着人口结构、居民收入和商品价格等因素变动,消费结构进而产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变动,认识各种诱导效应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前瞻性地把握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对于进行产业选择是大有裨益的。

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
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

图17 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高档消费与无形消费——人口结构诱导效应

人口结构对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诱导作用主要是通过不同年龄和地域的消费者具有不同消费偏好达到的。近15年来的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结构变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农村人口比例明显下降;第二,0~25岁人群比重下降,而25~49岁以上青壮年和5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年龄和地域结构变动是引导消费结构变动的最基本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

首先,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习惯改变,必然增加对住房、教育、医疗、金融和家庭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同时也拉动了水、电、气、城市交通等公用事业以及文化娱乐类消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分析,未来15年内,每年因城市化而转移的人口大约在1200万~1600万,城市化过程给上述消费行业带来的增长空间将是巨大的。

其次,青壮年人口的增加和儿童的减少,降低了单位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对住房、汽车、高档家庭耐用消费品、休闲娱乐、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消费升级倾向和购买力都会增强。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购房人年龄进行的调查数据,25~45岁之间的购房人占总数的60%以上,预购房人群调查显示,21~35岁之间者占60%左右,这充分说明青壮年人口的消费升级倾向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最后,老龄人口增多将大大促进医疗保健、娱乐和旅游等行业的消费升级。从1982年开始,我国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已高达3.9%,远高于世界平均2.4%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除了医疗保健消费外,老年人口还将大大推动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增长。

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变化
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变化

图18 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我国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变化趋势
我国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变化趋势

图19 我国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高收入弹性产品代表产业结构变动方向——收入价格诱导效应

收入价格是指收入与商品价格的比率,即相对购买力。当消费品价格既定而居民收入增加时,居民高档消费品的购买力增加,进而需求的增加刺激高档消费品产业的增长。由于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代表了产品档次的高低,所以不同收入弹性的消费品行业的潜在市场容量是不同的,收入弹性高的行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其在市场上的份额。因此,高收入弹性的产品一般代表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

表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根据2003年数据计算)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根据2003年数据计算)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根据2003年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收入价格诱导效应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促使发展中国家在收入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实现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然后继续转向发展型、时尚型与个性化,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出现同样的转变规律。从我国当前的数据看,收入价格诱导效应显示,交通通信、居住、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仍然是未来产业结构变动和市场规模扩张的方向,这一结果与人口结构诱导效应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从消费倾向看,交通通信、居住、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也印证了市场扩张的方向。

部分高收入弹性行业消费倾向变化趋势
部分高收入弹性行业消费倾向变化趋势

图20 部分高收入弹性行业消费倾向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价格弹性与产业波动——相对价格诱导效应

当消费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和预算约束对不同消费品的消费支出进行调整,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调整最终会在宏观上诱导相应产业的波动。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高,该行业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表4 部分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

部分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
部分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

资料来源: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日用品和文化用品价格弹性系数较高,说明该行业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从而生产该类产品的产业波动性也会较大。相反,食品、衣着、医药和燃料类消费品行业的波动受价格变动影响会小一些。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演变方向

2000年以来,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而传统的衣食和家庭耐用消费品出现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传统衣食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倾向趋于下降,交通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等服务类的消费倾向趋于上升,在食品消费中,传统粮食类消费倾向出现下降而奶制品等出现上升。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已经进入重工业化时期,2003年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恩格尔系数看,2003年城镇居民为0.37,相当于韩国1978年前后,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所指出的,这意味着我国将要进入新一轮快速消费升级阶段。

表5 2000—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2000—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2000—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6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消费倾向(APC)变化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消费倾向(APC)变化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消费倾向(APC)变化

(续)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为了进一步证实和预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方向,我们不妨看看国外同时期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下表展示了韩国20世纪70—90年代即重工业化时期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消费结构不断由生存型和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由有形消费向无形消费转变。在恩格尔系数处于0.3~0.4期间(1970—1983年),通信、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交通、家具设备和水电气等燃料的消费比重依次出现大幅度的上升,而传统衣食消费行业如服装、食品和非酒精类饮料、宾馆酒店、酒精类饮料和烟草等的消费比重依次出现明显下降。在恩格尔系数处于0.2~0.3期间(1984—1992年),消费结构继续朝娱乐等服务类、享受类转变。在恩格尔系数处于0.15~0.2期间(1993—2000年),消费结构中的服务类、享受类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表7 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演变(%)

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演变(%)
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演变(%)

(续)

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

以上通过诱导效应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三个途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同样的结果,即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演化方向明显朝向交通通信、教育、医疗保健、居住和文化娱乐等,而且根据国外经验,未来5~7年很可能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最快的阶段。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通过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反映在市场上,最终引起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经验显示,在经历了重工业化阶段之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会变得更加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在重工业化之前,政府往往通过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而消费对产业结构的诱导受到较大压抑或者忽视;到了重工业化以后,经济的增长更多依靠消费,因此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便得到凸显,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阶段应该关注诱导效应的原因。总之,根据诱导效应理论,我们认为交通通信、教育、医疗保健、居住和文化娱乐等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结构和市场扩张变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