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演进与结构恶化的博弈:谋定而后动

谋断合璧是投资家毕生追求的境界,得其一者为高手,二者皆得者不世出。

谋即为断,断即为谋。古人云谋定而后动,今人讲,走一步看一步。2011年下半年的投资显然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情了。根据我们结构主义的逻辑,若遵从第一季度“周期复辟”、第二季度“藏伏”的战略,则龙蛇已分。股市至此,看空者已经无多,但看多者未免又急不可耐。下半年以至于2012年的投资不仅要从战术上考虑“买与不买” “买大与买小”的问题,更要从战略上考虑好买了之后是否持有、如何持有的问题。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第三季度,甚至不是第四季度,而是2012年上半年会如何。

不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离不开对中周期真谛的理解。在我们的框架下,中周期的结果是产业更替,更是利益格局重新划定,其过程则是市场自生能力与前期过度刺激的不良后果的交锋。考虑结果是战略,思索过程则是战术。当前的市场纠结,来源于两种力量的博弈:一是中周期的向上力量,是为多的力量;二是过度刺激之后遗留的泡沫问题,这是一种对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必将破灭的担心,是为空的力量。这是市场多方和空方的根本差异所在。

周期的力量就是经济的弹性,而泡沫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增长中中国经济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恶化,表现为成本的压力、资金的紧张、泡沫的膨胀、金融垄断的加强,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严格意义上来看,这是一个中周期问题与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博弈。结构性恶化是客观存在的,其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其是否终将爆发,而是在于爆发的时间、形式以及我们可以用什么手段去减弱其影响。这又是一个对过程的描述,而不是纯粹讨论一种结果。所以,我们使用内生动力的弹性以及结构性恶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线索去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一年内的问题,总的纲领定义为《周期力量与泡沫问题》,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1)在工业化和周期运行的历史中,经济增长方式的恶化与中周期的波动是长期并存的。如果以长波来定位,长波的衰退、萧条甚至复苏的前期都伴随着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几乎一半的中周期是与结构性问题相伴随的,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借鉴一个内生动力与结构性恶化的经验框架,从而对本轮2009年以来的中周期形态做一个推测,用逻辑框架说明周期的延续性及其力度,以及在周期力量的过程中结构性恶化因素的影响。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周期是继续向上,还是需要等待,抑或是其他形态。

2)中周期内生性变量的发展方向包含了需求和弹性两个问题。库存问题,前期是产能问题,后期是需求问题,需求何来理论上看是中周期的关键,但不可能直接研究需求,所以,需求的演化仍然需要从供需的视角去判断。这种供需的变化一定是表现为产业变化的此消彼长,这就是所谓的需求的结构性。所以,从成本和利润的视角看,主导产业向中游演进的逻辑已经基本顺畅。

需求一定是一个相对于供给的概念,中周期的内生动力主要是围绕产能利用率的变化、产能建设的结构变化来展开的,这就是从产能的角度去探索中国经济未来一年内的弹性问题。

3)泡沫所导致的结构性恶化问题的解决时点、模式。中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其根源是货币的过度释放。所以,这个问题是围绕房地产产业链条内房地产→地方债务→货币刺激循环的发展与演化展开的。泡沫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从历史经验看,在没有出现多因素共振之前,我们仍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延缓它的爆发,市场仍将最终沿着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趋势下的利润聚集地进行配置。所以,在此过程中,解决泡沫问题的手段对投资具有明显的指向意义。

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解决中周期的驱动力问题。从上述研究来看,中周期的驱动力更多不在于技术的创新,而是在于结构性的扩张和产业组织的垄断化。这是一种经济结构恶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结构性的扩张就是经济的弹性,而垄断化就是未来公司成长的主线。

5)在上述逻辑中,特别是结构性恶化问题的解决中,全球经济的演绎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在于中国的进出口,而在于在美国的周期演变,美国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会直接影响全球的大宗及流动性。这些问题对中国结构性泡沫问题的影响具有延缓抑或是冲击的根本影响。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两年中确实将出现一次异乎寻常的变动,这一点在我们所运用的结构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先行信号,因此,从现在开始到2012年上半年,我们要改变不断短期化的思维方式,中周期的投资战略是歼灭战,这需要谋定而后动的淡定与果决。所以,我们这次推出的《周期力量与泡沫问题》系列,是我们对2013年之前中国经济的系统思考,也是一次对投资的前瞻性探索。

系列报告由以下内容组成:

  • 宏观篇:《中心外围论——过渡期的总路线》。
  • 配置篇:《主导·中游·集中》。
  • 周期理论篇:《云龙三现——再论周期律动的禅》。
  • 周期力量篇:《周期力量——周期演进与结构恶化的博弈》。
  • 周期弹性篇:《中游砥柱——周期弹性与行业弹性研究》。
  • 泡沫问题篇:《飞越激流——过渡期的风险演进》。
  • 美国周期篇:《房价触底,经济寻底》。

特写

何为周期的力量?我们在逐步走过中周期过渡与即将迎接中周期繁荣的时期,还将面对怎样的经济格局变化?引领市场走势的决定要素又是什么?在市场迷茫与纠结的现在,这些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也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于工业化和周期运行规律的研究,经验借鉴必不可少。从周期最长波,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来看,我们仍处于长波的衰退期,这是大的分析前提。而长波下的中周期运行又具有其独特的特性,即长波的衰退、萧条甚至复苏的前期都伴随着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几乎一半的中周期是与结构性问题相伴随的。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借鉴一个内生动力与结构性恶化的经验框架,借此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判断。

对于中国,我们判断即将迎来中周期的复苏加速。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内生动力开始逐步发力。之前新兴产业的兴起、投资结构的变化、周期复辟的出现,都可以说是中周期复苏加速的预演。而当中周期在走过过渡期之后真正迎来复苏加速的时刻,内生动力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引领经济的发展,将是我们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结构性恶化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其根源是货币的过度释放。围绕房地产产业链条:房地产→地方债务→货币刺激,这一循环与发展将会如何演绎,同样会对中周期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我们的研究结论,泡沫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从历史经验来看,在没有出现多因素共振之前,我们仍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延缓它的爆发。所以,在此过程中,解决泡沫问题的手段对投资具有明显的指向意义。

我们希望借此文向大家揭示周期的力量,即经济发展的弹性,用经验分析和逻辑框架来说明我国本轮中周期发展的延续性及其力度,以及在周期力量的过程中结构性恶化因素的影响。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周期是继续向上,还是需要等待,抑或是其他形态。

周期复辟下的资产配置策略

我们认为,真实需求的检验我们将在3—5月陆续观察到,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库存的上升速度,因为我们反复强调,在资金的约束下,不会出现库存水平的快速拉升,只会存在缓慢的库存回补。所以,未来的演绎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条是库存缓慢回补,这是一种需求健康下的适宜增长;另一条是快速回补,这种大概率是一种积压的原因,只能说明需求不如预期健康,是一种滞胀的路线。因此,在5月之前,周期运行都处于补库存状态,而两种潜在的路径则决定了周期复辟的行情是缓慢上升还是速战速决。

我们坚定看好周期复辟行情,继续推荐汽车、家电、机械、建材、钢铁、化工、煤炭和有色金属等周期行业。随着市场的运行,在未来的2~3个月,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都将处于在较高的水平,进而接受真实需求的检验的过程,因此单纯的产出缺口上升带来的股价上行动能在渐次进入高峰期,周期复辟的逻辑正逐步切换到中期的利润趋势上来,这在当前集中体现为PPI上行、资金成本抬高、需求还较为稳定情形下的成本适应性问题,而后,当需求趋势明朗、成本预期稳定后,中周期启动也将越发临近,主导产业的蔓延将进入视野。

因此,当前阶段对于周期复辟的行业选择,则是短期和中期因素的综合考量。就产能利用率和成本适应性来看,上游的周期行业无疑受益于价格维持高位,而中游的行业则要看成本转嫁能力的高低。同时,主导产业投资是贯穿全年的命题,找寻确定性成为当前风险收益权衡下的现实选择,我们认为,高端装备制造值得持续关注,而信息产业也将逐步进入投资范畴。

表10 周期行业产能利用、库存行为及成本适应能力总结

周期行业产能利用、库存行为及成本适应能力总结
周期行业产能利用、库存行为及成本适应能力总结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复辟的扩散:向主导产业蔓延

政策调整力促周期转换

考察从2008年康波剧烈衰退之后的政策选择,可以看到,2009年在低利率和低成本环境下,加之政府强烈刺激政策的推动,经济和市场都出现了V形反弹,而强力的刺激也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了小周期繁荣,从当时的政策着力点来看,基本上是对于旧有发展模式的维持。而到了2010年年初,经济显现出偏热的势头,政策再次选择收紧,并且以4 月中旬“国十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为重要标志,但在海外经济体弱势复苏、管理层担忧经济二次探底的情形下,7月后政策在实质上出现了放松,从2010年全年信贷超年初制定目标也可见一斑,也造成了2011年的政策调控压力空前。

当前,政府正着手清理过去两年大规模刺激造成的后遗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控制成为首要选择,而最为迫切的还是对原有主导产业房地产行业泡沫化风险的化解。从2010年10月央行首次加息以来,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而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治理力度也是大幅超越市场预期。对于房地产调控,首先要回归本位,其次,投资的弥补要靠高铁、水利和保障房来填补和对冲,保障房的建设超预期是比较确定的事情。而在“两会”前后,“十二五”规划细则将陆续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细则也将颁布,值得关注。可以看到,政府选择紧缩政策,主动消除泡沫,从短期来看,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从中期来看则有利于中周期启动的展开,这也为找寻未来主导产业打下了现实基础。

主导产业投资是贯穿全年的命题

2011年是中国中周期的启动之年,核心资产配置问题就是找寻中国未来的主导产业,我们在《配置——从周期复辟到中游维新》中,提出“中游维新”,正是表明了我们对中国本轮中周期主导产业产生领域的看法。对于主导产业,我们一直强调其是贯穿2011年投资实践始终的命题,这不仅表现为其较好的成长潜力,更是因为中周期的启动阶段,是一个由泡沫向真实增长转换的过程,市场的推升动力主要来自于业绩提升。大部分行业缺乏估值弹性,只有少部分先导行业具备在本轮中周期的发展潜力,享有一定的估值提升空间。因此,找寻主导产业可以享受盈利增长与估值提升带来的双重收益。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主要特点是:①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②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③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

历史地观察中国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看到,建筑业、钢铁、化工和机械等行业始终维持主导行业地位,而1992年,食品工业被金属制品业所代替,1997年纺织业被水泥等建材代替,2002年之后,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我们看到主导产业的演化规律“纺织→电气→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汽车→信息技术”。

从周期演化规律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全球长波衰退下的中周期复苏,创新无疑是引领新周期繁荣的主要因素,但长波约束和创新生命周期的规律决定创新高度有限,从目前来看,建筑、钢铁、化工依然会维持主导产业地位,但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而机械、汽车和信息等上轮周期中踊跃出来的行业,极有可能成为本轮中周期的引擎。

表9 根据产业关联效应甄别的中国经济主导产业变迁

根据产业关联效应甄别的中国经济主导产业变迁
根据产业关联效应甄别的中国经济主导产业变迁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1987—2007年主要产业关联效应
1987—2007年主要产业关联效应

图46 1987—2007年主要产业关联效应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机械、信息和军工的演进关系

根据我们对于经济基本面的理解,主导产业在经济层面的明朗化应当出现在2011年下半年,对市场层面,由于其一贯的领先特性,这样的布局式投资已经展开。就机械、信息和军工行业而言,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首先,军工无疑是整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高端技术向其他行业漫化,进而提升其他行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基础和策源,而机械行业和信息产业的极大发展则主要得益于其技术与最终需求的结合和其较好的产业关联性。

对于机械行业,在中国旧有的出口模式难以为继和刘易斯拐点效应逐步显现的情况下,基于机械代替人工的产业升级趋势是确定的,最早出现的是产业由于成本原因的转移和升级,这将在原有产业区域提高机械化水平,并提高落后地区的机械普及程度,同时,由新需求和国家政策推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中高端机械设备的需求,这也为机械设备行业的转型和发展注入了动力。

对于信息产业,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开始于第五长波,那么其应用将横跨第五和第六长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约5.46万亿元,增加值约1.43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4%。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信息产业已经具备扎实的技术和应用基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预计与汽车、军工、航运物流、能源和机械等传统工业,与医疗、零售、娱乐等消费领域以及与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产业链环节相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这些方面的投资将逐步加大,也是新一轮资本投资周期的重点领域。

就市场投资层面而言,虽然主导产业投资逻辑中,方向选择要胜过估值的考量,但放在当前的时点,主导产业依然处于观察期,投资实践则是在未来收益与现实风险之间的权衡取舍。就机械行业(包括高铁、海工、核电等),具备估值安全边际,又具备较好的产业关联效应,成为当前市场的首选,经过了2011年以来的上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2011年预期市盈率水平在20倍左右,依然具有较强的估值安全边际;就信息产业而言,整体2011年预期估值水平在30倍左右,设备类企业的估值优于下游应用类企业,估值安全性比机械行业稍弱,但具备高速增长和创新应用能力;就军工行业而言,其估值安全边际最弱,2011年预期估值水平依然在50倍左右,增长依赖于政治经济背景,属于主导产业投资逻辑下靠后的环节,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军工不但是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中国以大国姿态融入国际竞争和资源争夺的主要方式,政府主导的军工换装、军民结合和资产证券化将逐步加速。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主导产业投资的步骤将沿着“机械→信息→军工”的次序展开。

周期复辟的深入:从产能利用率到成本适应

资金约束、成本上升是本轮库存重建的特征

产能利用率的回升和主动库存重建的预期是周期复辟的逻辑前提,然而与以往不同,本次的产能利用率恢复是在加息周期和流动性紧缩背景下启动的,但我们也看到,与2002—2004年主动库存重建阶段的资金成本(贷款利率)相比,现在也只是持平或略有抬高,产能利用率上升和库存缓慢增加,表明此时的生产是有利的,这也是我们判断库存周期处于初期向上的基本逻辑。在资金紧张的约束下,工业品出厂价格必然抬升,需求扩张是有限的,那么,需求对增长和库存的约束作用越发明显,如果需求不能如预期般良好,必然导致微观主体的犹豫和观望,经济的活力自然就会回落。

而我们认为,在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到达一个较高边界的背景下,3月之后,库存周期将经历第一次需求的检验,当前缓慢抬升的库存现象,表明周期运行仍处于健康的状态。

在成本和资金约束下,产能利用率上升是我们当前所能得到的有利于周期复辟的来自经济运行的证据,如果仅到此为止,那么周期复辟也就不能更深入,我们有必要讨论产能利用率提升之后行业基本面的变化,即周期行业的盈利能力能否在成本和资金约束下突出重围,是我们判断周期复辟行情持续性的逻辑依据。

贷款利率变化
贷款利率变化

图13 贷款利率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SHIBOR利率走势
SHIBOR利率走势

图14 SHIBOR利率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新增贷款及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新增贷款及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图15 新增贷款及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产能利用率的中观行业特征

从产出缺口考察,产能利用率提高是显著的,库存重建正在缓慢进行并具有持续性,我们对各行业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判断行业生产恢复情况。

1)有色金属行业。有色金属的产出缺口在2009年12月达到高点之后一直回落,2010年8月之后出现负缺口,意味着需求回落,产能利用下降,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很难短期内看到有色金属行业的库存重建。

2)煤炭行业。相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而言,煤炭行业的需求在7—9月之间开始回升,并且在最近几个月中开始走高,如果需求的趋势不变,煤炭行业的主动库存重建将可能在第一季度后半段展开。

3)化工行业。化工行业在节能减排政策约束以及灾害天气影响下产能恢复不一,产出缺口情况表明,多数子行业仍然处于去库存过程中,但这种去库存可能是由于产能淘汰造成供应下降导致的。

4)钢铁行业。2010年9月前后,钢铁行业的产能达到低点回升,根据库存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钢铁行业库存底部应该是在2、3月,而之后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将有可能进入主动库存重建阶段。

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情况良好,其产出缺口从2010年9月之后迅速提高,目前保持在较高水平,是主动库存重建的先行行业之一。

6)建筑建材。对于水泥生产来说,2010年5月开始出现需求的回升,9月10月有所反复,11月之后产出缺口回到正值;对水泥和玻璃而言,很大程度受制于房地产开发和基建投资,而保障房建设的进程是关键因素。

7)机械制造。对于以包装专用设备与金属切割机床为代表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来说,分别于2010年4月和7月之后出现产能的恢复,虽然此后略有反复,但基本保持向上的趋势,从这一点来看,目前仍未出现机械行业需求回落,或者机械行业库存重建也将到来。

有色金属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业库存同比变化
有色金属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业库存同比变化

图16 有色金属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业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焦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库存同比变化
焦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库存同比变化

图17 焦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纯碱、烧碱产出缺口VS化学原材料及化学制品库存同比变化
纯碱、烧碱产出缺口VS化学原材料及化学制品库存同比变化

图18 纯碱、烧碱产出缺口VS化学原材料及化学制品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化学纤维产出缺口VS库存同比变化
化学纤维产出缺口VS库存同比变化

图19 化学纤维产出缺口VS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塑料产出缺口VS塑料制品库存同比变化
塑料产出缺口VS塑料制品库存同比变化

图20 塑料产出缺口VS塑料制品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库存同比变化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库存同比变化

图21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库存同比变化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库存同比变化

图22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库存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包装专用设备产出缺口VS专用设备制造库存同比
包装专用设备产出缺口VS专用设备制造库存同比

图23 包装专用设备产出缺口VS专用设备制造库存同比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金属切割机床产出缺口VS通用设备制造库存同比
金属切割机床产出缺口VS通用设备制造库存同比

图24 金属切割机床产出缺口VS通用设备制造库存同比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成本适应:毛利率的回升

1.通货膨胀上升对成本的影响

从PPI大类构成的波动来看,越是远离终端消费越是波动剧烈,采掘(煤炭、石油开采、有色采矿、黑色采矿等)和原材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学原料等)行业的价格波动是最剧烈的。但PPI的新特点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价格增长较快,加工工业(包括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制品、化学纤维等周期行业)价格变化变缓,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原材料和采掘业能够通过涨价来对冲成本的抬升,加工业次之,生活资料对成本缺乏弹性。

PPI大类构成
PPI大类构成

图25 PPI大类构成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因此,从行业对资金成本适应强弱来看,越是上游,其适应性更强,对于煤炭、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中上游周期行业来说,PPI上升对其盈利能力是正面的,而家电和汽车等下游行业对成本抬升的适应能力较差,机械则居中。在下列表中我们给出了中上游价格上涨对成本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我们看到,中游偏下的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

表3 各大类价格变化10%对PPI的影响

各大类价格变化10%对PPI的影响
各大类价格变化10%对PPI的影响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4 煤炭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煤炭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煤炭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5 原油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原油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原油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6 钢铁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钢铁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钢铁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7 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表8 非金属制品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非金属制品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非金属制品价格上涨1%受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2.毛利率的回升和盈利的预期好转

如果我们从中观的角度考察周期行业在资金约束条件下对成本上升的化解能力,则利润的变化是终极指标,但利润往往是一个滞后的变量,毛利率才是我们考察中观行业对成本适应能力的指标。当成本提高时,如果产品价格维持不变,那么毛利率是下降的,但如果产品价格提高到足以对冲成本的水平,此时毛利率提高时,企业有扩大生产、增加库存的动机,以期未来能够带来更多的盈利;而当毛利率下降时,意味着竞争加剧,企业增加库存意味着竞争力下降、利润下滑。毛利率也与PPI密切相关:对于上游行业,PPI上升直接就意味着毛利率的上升,但价格上升增加中下游原材料采购成本,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对毛利率会起到挤压的作用。因此,要考察周期行业对成本的适应性问题,关键是看毛利率的变化,考察在产能利用率和价格水平同时上升的背景下,行业毛利率的变化,也就是考察周期行业产出缺口、价格水平与毛利率之间的关系。

对上游周期行业如煤炭行业来说,其毛利率与当期PPI正相关,在PPI重新步入上行通道阶段时,煤炭行业的毛利率有可能得以持续改善。

有色金属和钢铁在产业链位置上看是两个非常相似的行业,对两个行业来说,产出缺口与毛利率基本上同向变化,并且领先于PPI,这是因为两行业在PPI构成中占据较大权重(两者占PPI权重约12%),而价格和库存是滞后产出缺口的。在PPI上行背景下,钢铁业的景气程度不会很快终结,行业的毛利率也会显著提高。对有色金属行业来说,其产出缺口、毛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与钢铁类似,但其产出缺口变化滞后钢铁业1~2个季度,这种关系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解释,有色金属的下游和钢铁行业的下游基本是重叠的,但相较而言,有色金属更多依赖于电气机械和通信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而钢铁则更多依赖于建筑地产、通用专用设备以及汽车等行业,下游行业景气程度不一正是我们看到有色金属和钢铁业景气程度不同步的原因。根据这种滞后关系,意味着在2—3月有色金属行业的供需关系将出现改变,逐渐进入行业的景气阶段,而有可能从5月之后逐渐开始库存重建,这也是我们推断有色金属行业面临景气发生变化的逻辑。当然,对有色金属行业库存重建进程,我们仅仅停留在逻辑分析层面,事实如何,仍需要真实的数据来验证。

水泥行业的产出缺口与PPI负相关,但其毛利率的变化滞后于产出缺口变化1~2个季度,那么在上半年,我们都有可能看到水泥行业毛利率回升的趋势,但也应该警惕PPI上行有可能逆转行业的供需关系。

对化工行业来说,烧碱和塑料行业的产出缺口表明子行业产能利用率是回升的,而化学纤维的供需关系从高点有所回落,这三个子行业的盈利情况恢复良好;而纯碱仍然供大于求,虽然从产出缺口分析,部分化工子行业尤其是烧碱和纯碱主动库存重建比较靠后,但我们也看到,化工行业对价格上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在毛利率仍在较高的水平。

作为中游偏下的设备制造业,虽然所处产业链位置不如煤炭和有色金属,但它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通过产品提价转移成本压力。这也是我们看到即使在PPI较高水平下,行业仍能保持稳定的毛利率,并在PPI上升过程中提升毛利率。定价能力决定了这两个行业的景气周期与价格的密切相关,即随着通货膨胀往上,行业景气也随之往上。就目前情况来看,通货膨胀往上的趋势短期难以逆转,设备制造业也将保持较高的行业景气程度。

对于下游汽车行业来说,毛利率显著与产出缺口正相关,与PPI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汽车行业是一个对原材料价格敏感的行业,PPI显著上升有可能会对汽车行业的生产成本造成较大影响并导致行业景气的下降。但从目前看,汽车行业的这一轮产能利用率的回升是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之上的,即PPI的中枢上移了,旺盛的需求使得汽车行业对价格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们看到,随着行业景气的回升,其毛利率之后1个季度也开始回升,我们判断,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仍将在较高的价格中枢上得到持续。

作为下游消费品,家电行业的情况与汽车的情况有些类似,也是受PPI显著影响的行业,其行业景气转折点也往往出现在价格的拐点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经过2010年5月的去库存之后,无论从毛利率还是产能利用率,周期行业都已逐渐进入成本适应阶段,如果周期复辟的第一阶段我们主要观测产能利用率的回升,那么周期复辟的第二阶段,我们主要依赖在资金和成本约束下周期行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受益于上游资源价格上升的煤炭、有色金属和钢铁,或受成本限制的化工、机械、汽车和家电,其毛利率均出现回升,从这一角度看,周期复辟在基本面是得到支撑的。

 原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毛利率
原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毛利率

图26 原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毛利率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毛利率

图27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粗钢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产出缺口
粗钢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产出缺口

图28 粗钢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产出缺口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有色金属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毛利率
有色金属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毛利率

图29 有色金属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水泥产出缺口VS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毛利率
水泥产出缺口VS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毛利率

图30 水泥产出缺口VS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化学原材料产出缺口VS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毛利率
化学原材料产出缺口VS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毛利率

图31 化学原材料产出缺口VS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化学纤维产出缺口VS化学纤维制造业毛利率
化学纤维产出缺口VS化学纤维制造业毛利率

图32 化学纤维产出缺口VS化学纤维制造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塑料产出缺口VS塑料制品业毛利率
塑料产出缺口VS塑料制品业毛利率

图33 塑料产出缺口VS塑料制品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金属切割机床产出缺口VS通用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金属切割机床产出缺口VS通用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图34 金属切割机床产出缺口VS通用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包装专用设备产出缺口VS专用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包装专用设备产出缺口VS专用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图35 包装专用设备产出缺口VS专用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图36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冰箱产出缺口VS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毛利率
冰箱产出缺口VS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毛利率

图37 冰箱产出缺口VS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从物价、产出缺口与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变化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的盈利基本同步于产出缺口,这是因为产出缺口反映了企业产品的供求关系。当供不应求时,企业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扩大产量,此时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对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盈利上升;当供过于求时,虽然物价下跌,但产品滞销,利润仍然会下降。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经历二次去库存之后,工业产出缺口从低位回升,而工业企业利润持续3个季度下滑的趋势在总需求改善(产出缺口向上)的背景下,基本上得到遏制。但不利的因素是,正如上述分析,当价格继续走高时,产出缺口加速向上、库存也加速向上,意味着产品开始滞销,如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的情形,库存加速上升,企业利润开始持续下降,直到库存、供需和价格的重新均衡,企业利润才重新回升。当前经济状况是刚刚经历了2010年5—9月的二次去库存过程,并进入库存缓慢增加的库存重建阶段。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库存伴随着价格进入加速上升情形,才意味企业利润的下滑。

当前情形是,在较高价格及价格仍然处于上行通道的前提下,库存重建是比较温和的,这种库存行为反映了理性经济行为,无论生产商、批发商还是经销商,在较高的资金成本下,为适应需求回升而缓慢补充库存是一种适宜的行为,不会导致产能和供需的严重失衡,企业利润也将缓慢上升。

我们观察周期行业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产出缺口基本领先行业利润变化1~2个季度,虽然汽车、钢铁、煤炭、水泥以及有色金属等周期行业的利润累计同比仍然下滑,但水泥、煤炭下滑趋势有所缓解,可以预见,未来周期行业的盈利情况将有可能好转。

工业产出缺口、PPI与工业企业利润
工业产出缺口、PPI与工业企业利润

图38 工业产出缺口、PPI与工业企业利润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累计同比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累计同比

图39 汽车产出缺口VS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累计同比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累计同比

图40 粗钢产出缺口V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水泥产出缺口VS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累计同比
水泥产出缺口VS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累计同比

图41 水泥产出缺口VS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有色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累计同比
有色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累计同比

图42 有色产出缺口VS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原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累计同比
原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累计同比

图43 原煤产出缺口VS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3.小结

通过产出缺口和库存分析,我们对周期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和库存重建的进程已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我们也指出,产能利用率的回升和库存重建的背景是资金成本和价格的提升,从理论分析看,越是上游,对成本和价格的适应性越强,对于煤炭、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中上游周期行业来说,PPI上升对其盈利能力是正面的,而家电和汽车等下游行业以及水泥行业对成本抬升的适应能力较差,机械则居中。

但我们也看到,在这一轮的“周期复辟”中,周期行业的毛利率基本是上升的,也就是说,周期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成本适应阶段,虽然其盈利水平仍在下滑或触底,但随着行业景气的持续以及毛利率的继续回升,利润水平逐渐预期向好,这也就是我们周期复辟得以深化的基础。

周期复辟的时间定位

正如我们上述所分析的,当前的经济特点是需求旺盛,产能利用率高,而成本尚未足够抬高,所以此时的生产是有利的,这也是我们判断库存周期处于初期向上的基本逻辑。在这一轮主动库存重建中,资金成本和价格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然,价格上升是需求回升、主动补库存的必然结果。但现实是,当前的库存回补建立在比较高的资金成本水平之上,这就决定了库存重建的力度,在资金紧张的约束下,工业品出厂价格必然抬升,需求扩张是有限的。那么,需求对增长和库存的约束作用越发明显,如果需求不能如预期般良好,必然导致微观主体的犹豫和观望,经济的活力自然就会回落。而我们认为,在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到达一个较高边界的背景下,3月之后,库存周期将经历第一次需求的检验,当前缓慢抬升的库存现象表明周期运行仍处于健康的状态。这一判断,可以从我们上述分析的企业利润和毛利率情况知道,在产能利用回升的背景下,虽然资金成本提高的,但行业的盈利状况是好转的,证明了周期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成本适应阶段。

真实需求的检验我们将在3月—5月陆续观察到,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库存的上升速度,因为我们反复强调,在资金的约束下,不会出现库存水平的快速拉升,只会存在缓慢的库存回补。所以,未来的演绎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条是库存缓慢回补,这是一种需求健康下的适宜增长;另一条是快速回补,这种大概率有积压的原因,只能说明需求不如预期健康,是一种滞胀的路线。所以,在3月之后观察库存水平,足以了解真实需求的检验结果。但是这里面隐含着一个结论,就是在5月之前经济的基本趋势都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因为5月之前,都处于补库存状态,我们前面论述的两条路径,只是对5月之后的两种可能演绎方式的预判。当然,这两条路径可能会决定周期复辟的行情是缓慢上升还是速战速决。

那么,我们有何方法来推演产能利用以及价格的变化?显然,PMI指数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产出缺口领先两期PPI相关系数为0.86,PMI生产指数领先4期产出缺口相关系数为0.7,PMI购进价格指数领先1~2期产出缺口相关系数为0.8,而PMI购进价格指数领先4期PPI相关系数为0.7,PMI生产指数领先7期PPI相关系数为0.85,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PPI均是一个滞后指标。这四个指标中,PMI生产指数是最领先的指数,根据PMI生产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我们判断4月份之前,产能利用率仍在高位,7月之前可以看到库存重建仍然在继续。

周期复辟仍然是可期的,其高潮仍未过去。

工业产出缺口、PPI与PMI指数(PMI购进价格指数领先4期PPI、PMI生产指数领先7期PPI)
工业产出缺口、PPI与PMI指数(PMI购进价格指数领先4期PPI、PMI生产指数领先7期PPI)

图44 工业产出缺口、PPI与PMI指数(PMI购进价格指数领先4期PPI、PMI生产指数领先7期PPI)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M1同比VS库存同比(t -3)(当期库存与滞后3期M1相关系数为-0.83)
M1同比VS库存同比(t -3)(当期库存与滞后3期M1相关系数为-0.83)

图45 M1同比VS库存同比(t -3)(当期库存与滞后3期M1相关系数为-0.83)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周期复辟:机理、历史借鉴与现实运行

周期复辟的机理

在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维一体的分析框架下,这三种周期的相应阶段在任何时间上的“巧遇”都将产生非同寻常的力度;如果三个周期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趋势,那市场的动力和结构性变化取决于哪个周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熊彼特在其著名的三周期模式研究中指出,在第一波经济刺激发生之后,一些市场预期相信能够受益于政策的拉动,但是,“这是一种欺骗性的自我实现理念”。因此,第一波的演进是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量变调整;而第二波则是延续第一波演化路径的自我质变调整,是增长路径的实质性调整。中国将在2011年站在本轮中周期的新起点上,这是一轮新的资本性支出周期,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导力量,而投资结构的变化则体现了增长路径的实质性调整。

就短周期而言,2011年似乎类似于2009年,但其实却大不相同。因为,主动库存重建与被动库存重建差异明显,两者的驱动力量不同。2009年展开的被动库存重建,是由政策刺激和价格水平处于低位造成的,而在主动库存重建阶段,经历了二次去库存,价格水平已经恢复,而需求的状况也比剧烈衰退阶段要稳定,这时候的库存重建更需要的是真实需求的推动,因此,结构性和微观推动的特征更为明显。

长波、中波与短波库存周期的叠加
长波、中波与短波库存周期的叠加

图1 长波、中波与短波库存周期的叠加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目前来看,第二季度附近经济就将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其本质上是中周期加速的前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地产业的变化将是主动补库存的重要触发力量,保障房、水利等民生类投资的建设是观察真实需求状况的重要方面。因此,周期性行业的复辟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基础。

中国的经济周期=10.4年
中国的经济周期=10.4年

图2 中国的经济周期=10.4年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历史借鉴:投资是库存重建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导力量

当前困扰经济和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周期转换和通货膨胀问题。从历史上来看,最为相似的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周期运行。从美国的工业生产和GDP增长的走势来看,1974年第四季度和1975年第一季度达到了最低谷,此后,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开始触底回升,并在其后的4~5个季度保持了增长的趋势,而物价指数继续回落。1976年第二季度,美国库存周期达到石油危机之后的最高峰,其后开始了二次去库存的过程,持续了3个季度,至197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了石油冲击之后的次低点,也宣告了二次去库存的结束。

库存周期转换下的美国CPI和GDP
库存周期转换下的美国CPI和GDP

图3 库存周期转换下的美国CPI和GDP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在1977年第一季度之后,经济开始回升,代表着库存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建,即我们所说的第二波主动库存周期的开始,同时通货膨胀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通过观察GDP的变动情况看,在1977年第一季度之后,美国经济增长就迅速回升。如果根据经济增长与库存周期的关系,库存变动也应该是迅速而有力的,也就是说,从第一波的被动库存周期向主动库存周期的转换阶段是较短的。

1977—1979年美国主动库存周期的展开
1977—1979年美国主动库存周期的展开

图4 1977—1979年美国主动库存周期的展开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理论上,在一个被动库存周期向主动库存周期的转换中,投资将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尤其是私人部门的投资。我们也希望从中观的角度出发,讨论在库存转换中的投资结构。我们知道,存货周期是一个短周期,而投资是一个资本性支出周期,存货周期对经济的影响是实质性的,但是比较起资本投资而言,尤其是主动型资本投资而言,库存的重要性就要下降。这也是第二波库存周期相对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当时美国经济增长和投资变化关系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美国投资增长率同比超过15%,最高达到了27%,说明当时的投资增速是非常高的;二是1976年之后,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三是1977年第一季度之后的4个季度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当时的私人投资是有效的投资。

二次去库存之后的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速
二次去库存之后的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速

图5 二次去库存之后的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理论上,第二波库存周期重启,主动库存周期可能与朱格拉周期的投资支出趋势相一致,投资品和半投资品所在的行业可能具有更好的增长动力,因为在价格回落之后的需求增长促进下,投资品和半投资品更加敏感;而消费品则可能相对缺乏投资动力,因为消费品的弹性相对较小。

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投资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大小,而是投资的结构。因为资本支出周期的转换实际上更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甚至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过程,为此这对于单纯的库存周期起伏来说更有意义,且更加重要。当然,如果这个资本支出周期只是一般性的经济结构应对冲击之后的自我修复,而非重大调整,那可能就不是一个有效的投资周期。真正有效的投资周期,一能满足新的需求,包括填补需求结构中的空白,二能激发新的需求水平。

从我们对20世纪70年代的观察看,在新一轮资本性支出周期中,各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是存在差异的。典型的资本品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等行业,在二次去库存之后的主动库存周期中的产能利用率并非持续向上,而是存在起伏甚至下跌,这说明库存重建中的资本品先行并不是特别符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运行特征。但是,我们同时观测到建筑建材、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仪器设备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半导体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是持续提高的,这说明这些行业的下游需求是不断强化的,不过这些行业理论上也属于投资品,它就符合第二波主动库存周期资本品先行的特征。

考察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结构,当时美国经济已经是一个大众消费时代,重化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在大众消费时代的贡献已经大幅下降;而仪器设备、电气和机械等资本品表现却很好,这与当时美国工业体系走向现代化的趋势相关;建筑建材产能不断扩大,与当时美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之一相关。计算机、通信和半导体行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产能利用率持续增长,涨幅居前,这可能反映了该行业正好处在“新兴”阶段。可以看到,在主动库存周期和资本支出周期中,紧靠当时经济增长动力源的行业才是真正受益的行业,也是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行业。

库存重建中的产能利用率
库存重建中的产能利用率

图6 库存重建中的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现实:真实需求推升的库存重建展开

就中国而言,工业产出缺口从2010年年初开始下降,之后略有反复,2010年4月之后出现持续下降,一直到9月才逐渐出现正缺口,到12月重工业产出缺口已接近10%的较高水平,而轻工业的产出缺口也接近8%。工业产出缺口正变化,说明工业生产的加速,也从侧面反映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恢复情况良好。从产出缺口与库存之间的关系来看,库存回补应该发生在10月左右,正如我们观测到的一样,生产资料库存指数的同比变化下降的幅度从10月开始收敛。

我们认为,这样一种库存回补是一种被动的回补方式,因为产能的回升是对需求上升的一种被动行为,企业并没有主动扩大产能,表现为库存的同比变化仍然是下降的,只不过下降的速度减缓了,但库存底部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只要维持这种旺盛需求带来的正产出缺口,未来进入主动库存重建也将是一种高概率事件。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价格水平受到各种因素推动,呈现出较高的态势。根据我们的研究,产出缺口是PPI的先行指标,经验上领先的时间长度大约在2~5个月,而价格基本与库存变化同步,意味着3—5月,伴随着物价的上升,库存水平也进入缓慢上升通道,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情景。但如果伴随着物价上升,库存水平加速上升,则意味着需求下降、产品滞销,因为在居高的资金成本下,快速扩张库存并不是一种最优选择。这种情形曾经在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出现过,当时的情况是,中周期进入繁荣后期,出现供需失衡,表象是库存加速上升。

但比较这两个阶段,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异同,相同之处是产出缺口处于较高水平,价格也处于较高水平且持续上升。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经济周期的不同,当前仍然处于复苏期,需求和生产仍然处于复苏阶段;其次是库存周期的不同,当前经济状况是刚刚经历了2010年5—9月的去库存过程,并进入库存缓慢增加的库存重建阶段。也就是说,只有出现库存伴随着价格进入加速上升的情形,才意味着随后有可能重新面临一个去库存过程,价格回归合理并重新开始库存重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不彻底的去库存之后的再次去库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以房价下跌开始的价格去库存为主导,但我们在没有看到库存加速上升之前,担忧“再次去库存”为时尚早。当前阶段的库存重建只是基于真实需求推动的产能利用率上升的结果,因而是较为缓慢的。

中国:工业产出缺口与物价
中国:工业产出缺口与物价

图7 中国:工业产出缺口与物价

资料来源:CEI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石油冲击抬升通货膨胀预期
石油冲击抬升通货膨胀预期

图8 石油冲击抬升通货膨胀预期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真实需求检验的观测角度

进入3月,真实需求的检验将逐步展开,而观测主要从内需和外需展开,就内需而言,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运行无疑值得重点关注。自2010年以来,政府已经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来整顿房地产市场,投资属性和消费属性的重新归位,在当前阶段,主要体现在弥补销量下滑的措施上来,保障房无疑是重中之重。而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汽车,只有少数的城市实行了限购,在政策刺激已经退出的情形下,其后续销量状况反映出实体经济终端需求的运行状况。外需的恢复,主要考察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经济体的经济恢复状况,现在来看,美国即将进入库存周期高点之后的建筑业周期之中,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典性及目前的美国房价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的建筑业周期也将在下半年展开。

1.保障房弥补房地产投资下滑,产业链拉动效应显著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因素决定。区分房屋的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对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调控方向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房的投资,另一类是保障房的投资。前者的主导者是开发商,以销定产,商品房的销售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较大。历史数据表明,土地购置滞后销售约9个月,新开工滞后销售约8个月,竣工滞后新开工约12个月。后者的主导者是各级政府,产量事先计划,并以问责方式保障计划实施,除限价房销售略受商品房市场影响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其他品种不受商品房销售影响。

2010年全国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的计划是580万套,住建部2010年10月发布的消息显示,2010年1—9月,全国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520万套,占年度计划580万套的90%,以此速度,预计2010年新开工58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基本可以完成。由于2010年保障房建设的基数较高,因此保障房对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受2011年保障房计划的影响较大。

假设2011年保障房建设规模为1000万套。2010年12月3日,有媒体报道,住建部正在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1000万套,这相比2010年新增420万套,且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目前看来,保障房建设已经变成一种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那么2011年保障房同比增长72.41%,占2010年新开工面积的14.7%,完全能弥补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下滑。根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0年9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完成投资4700亿元,占全年计划的60%,以此推算,每套保障房的投资额约13.51万元,不考虑公共租赁房的比例变化,根据中信建投行业分析师估算的结果,2011年1000万套房的投资总额约1.35万亿元,约占2010年房地产投资额的28%,其中增加的420万套住房的投资额占2010年房地产投资额的11.76%,即对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的贡献为11.76个百分点,以此计算,2011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5.2%。

预计2011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5.2%
预计2011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5.2%

图9 预计2011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5.2%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陈莹《行业持续调整 机会或始于二季度》(2010-12-16)

保障房建设对产业链影响的量级我们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来分析,按照保守的估计,1.35万亿元投资为建筑地产业带来同等的产出,行业总产值带来的增量分别为(不考虑价格因素):钢铁业(包括冶炼加工和采选)1.7万亿元、非金属制品业1万亿元、有色金属(包括冶炼加工和采选)1万亿元、煤炭5000亿元、机械500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4000亿元、化工3500亿元、汽车1200亿元、家电700亿元。如果保障房建设如期甚至超额完成,那么对产业链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而钢铁、非金属制品、有色、煤炭、机械、化工、汽车以及家用视听家用电力器具制造等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11月累计)分别为5.5万亿元、2.8万亿元、2.9万亿元、2.1万亿元、5.0万亿元、6.5万亿元、3.7万亿元及1.25万亿元,则保障房投资带来的收入增速31%、36%、17%、10%、8%、5.4%、3.2%和5.6%,其中钢铁、非金属制品、有色和煤炭较为显著,增幅大于或等于10%。

表1 2011年新增保障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贡献

2011年新增保障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贡献
2011年新增保障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贡献

假设条件:2010年房地产投资额为4.825万亿元。

表2 建筑地产产出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建筑地产产出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建筑地产产出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根据2007年135×135投入产出表整理合并

2.汽车行业稳定增长,实体经济运行良好

就乘用车来看,1月狭义乘用车产、销量115.7万辆、126.6万辆,同比增长16%、19%,产量同比较2010年12月下降5个百分点,销量同比则提高2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原因在于2010年12月终端销售形势超预期(经销商库存下降幅度较大)使1月批发销量回补库存的幅度超预期。考虑到乘用车经销商较2010年更谨慎的心态及当前紧缩的货币信贷环境,当前的乘用车经销商的库存回补过程将是适度和趋于均衡的,出现库存压力明显偏大的可能性较低。进入3月,若2月销售同比在0左右,3月的同比接近15%,那么将从事实层面确认需求良好的态势。

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及同比
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及同比

图10 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及同比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今明两年产能无忧
今明两年产能无忧

图11 今明两年产能无忧

资料来源:CAAM,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就重卡行业来看,到2月重卡经销商库存累积已处于较高水平,大致在15万~20万辆,即对应1月产量的1.5~2倍、批发销量的1.7~2.3倍,库存已达到合理偏高的水平,主要是厂商的主动库存累积行为,这是基于3、4月开始将迎来销售旺季及为避免需求高峰期生产供应不足。而对于3月之后重卡行业的观察,也将从以下事实层面验证:国内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延续性,政府稳增长、防通货膨胀政策定位下加大保障房、水利及民生工程投资,及欧美经济复苏向好拉动出口物流增长。

重卡行业厂商产、销量差值变动
重卡行业厂商产、销量差值变动

图12 重卡行业厂商产、销量差值变动

资料来源:CAAM,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小结

通过对于周期复辟机理以及历史和现状的考察,我们看到在周期运行的这个位置,投资对于中周期增长的重要性。放在当前的中国,政府正着手清理过去两年大规模刺激造成的后遗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控制成为首要选择,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治理力度也是大幅超越市场预期,而偏紧的货币环境实质上有利于库存重建的温和展开。接下来,对于真实需求的观察,则要考察保障房、高铁和水利的建设,以及作为终端需求代表的汽车行业的产销状况,同时,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接力,也成为真实需求的重要方面。而在“两会”前后,“十二五”规划细则将陆续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细则也将颁布,值得关注。可以看到,政府选择紧缩政策,主动消除泡沫,从短期来看,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从中期来看则有利于中周期启动的展开。

周期复辟——从产能利用到成本适应(2011年3月1日)

提要

中周期启动是趋势的决定力量: 在三周期嵌套的分析框架下,中周期启动将是2011年经济和市场的主导力量,也是周期复辟的逻辑基础,在新的周期起点下,固定资产和投资结构的变化将反映增长路径的实质性调整。

历史借鉴与现实演进: 考察1977—1979 年的高通货膨胀环境下的美国中周期启动,投资成为新一轮库存重建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紧靠当时经济增长动力的行业成为真正受益者。中国本次的库存重建是在加息周期和流动性紧缩背景下启动的,真实需求的检验将在3月后逐步展开,保障房和汽车行业的运行是最重要的观察角度,保障房将弥补房地产投资下滑,产业链拉动效应明显,汽车行业在产能偏紧下稳定运行。

周期复辟的深入: 当前的库存重建是在较高的资金成本和通货膨胀背景之下展开的,产能利用率的持续上升和库存水平的缓慢增加,表明周期运行仍处于健康状态,盈利情况的普遍好转也表明周期行业已经进入成本适应阶段,越是上游的行业,对成本和价格的适应性就越强。从时间维度来看,4 月之前我们将持续观测到产能利用的扩张以及7月之前的库存重建的持续,周期行业景气程度和盈利预期将持续好转,周期复辟正逐渐深入和扩散。

周期复辟的扩散: 2011年是中国中周期的启动之年,找寻主导产业可以享受盈利增长与估值提升带来的双重收益。中国经济主导产业的演化规律是 “纺织→电气→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汽车→信息技术”。机械(包括高铁、海工、核电等)、汽车、信息等上轮周期中确立的主导行业,极有可能成为本轮中周期的引擎。

配置策略: 我们坚定看好周期复辟行情,继续推荐汽车、家电、机械、建材、钢铁、化工、煤炭和有色金属等周期品行业,随着市场的运行,我们认为周期复辟的投资逻辑将从单纯的产出回升切换到对于利润趋势的考量上来,这在当前集中体现为成本适应性问题。上游的周期品行业将受益于价格维持高位,中游行业则要看成本转嫁能力的高低,下游的耐用消费品行业将接受真实需求的检验。同时,主导产业投资是贯穿全年的命题,高端装备制造值得持续关注,信息产业和军工也将逐步进入投资范畴。

特写

在周期演化和冲击预期的逻辑基础上,我们在年度策略中鲜明地提出“周期复辟”,之后我们通过《周期复辟 从心动到风动》《周期复辟 践行者远》《周期复辟的线索》《周期复辟:政策的边界和向主导产业蔓延》等系列报告阐述和论证“周期复辟”在实体经济和市场层面的演进,并且提出周期复辟的行业布局顺序,即“汽车→机械→煤炭→钢铁→建材→家电→化工”。从市场运行来看,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自年初分别上涨2.51%、1.41%和2.22%,沪深300指数周期上涨1.37%,我们推荐的周期复辟布局行业算术平均涨幅8.3%,周期复辟得到市场的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演化,周期复辟的演进也正逐步深化。

就基本面而言,自2010年第三季度的低点之后,当前的经济特点是需求旺盛,产能利用率高,而成本尚未足够抬高,库存尚处于一个相对的低位,生产是有利的,当前的周期运行仍处于健康的状态。不过,在资金紧张的约束下,需求对增长和库存的约束作用越发明显,如果需求不能如预期般良好,必然导致微观主体的犹豫和观望,经济的活力自然就会回落。我们认为,在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到达一个较高边界的背景下,3月之后,库存周期将经历第一次需求的检验,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库存的上升速度,因为我们反复强调,在资金的约束下,不会出现库存水平的快速拉升,只会存在缓慢的库存回补。所以,未来的演绎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条是库存缓慢回补,这是一种需求健康下的适宜增长;另一条是快速回补,大概率是库存积压的体现,说明需求不如预期健康,是一种滞胀的路线。

从真实需求的检验来看,内需的表征主要集中体现在保障房、水利及高铁建设的开工情况,消费的稳定以及民间投资的加快;而外需的恢复,主要考察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经济体的经济恢复状况。现在来看,美国即将进入库存周期高点之后的建筑业周期之中,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典性及目前的美国房价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的建筑业周期也将在下半年展开,所以,所谓的周期复辟不仅是中国的复辟,是全球在反危机之后共同将在2011年经历的周期阶段,我们认为周期复辟的行情是有内在的经济周期逻辑和现实的市场基础的。

就市场面而言,随着市场逐步反映各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状况,周期复辟进一步的演化将从单纯由产出回升带来的预期改善,逐步切换到对于中期利润趋势的考量上,当前集中体现为PPI上行、资金成本抬高、需求较为稳定情形下的成本适应性问题。可以说,产能利用率是一个观察行业景气趋势,进而指导投资布局顺序的指针,而成本适应,则更多涉及产业链之间的利润分布,是行业表现持续性的指标。在这两个阶段过后,我们将迎来需求趋势明朗、成本预期稳定、中周期启动临近的阶段,主导产业的逐步确立将进入视野,按照市场的一贯领先特性,主导产业的找寻也将逐步展开。当前经济处于景气状况良好的阶段,并将逐步接受真实需求的检验,需要细致的观察和验证,周期复辟正在进一步深化和扩散,盛宴可期。

站队时刻(2011年8月15日)

信息或事件

海外债务危机的发生从虚拟经济传导的角度使得中国市场的走势颇有以空间换时间的味道,中国市场的调整正在被提前,面临着较低的指数位置,此时需要站队以为2011年的决胜有所准备。美国经济当前的回落最早将在2011年的10月结束,最晚会在2012年的3月出现转机。大的方向是通货膨胀回落的肯定性在增强,调控的天平自然由防通货膨胀向保增长倾斜,第三季度就在这样的确认期。8月将是短周期的底部,9月开始,周期弹性将逐渐恢复,黎明的曙光渐近。TMT、化工等行业有可能达到周期弹性的最高,机械等行业可能是中周期的次高水平,所以,未来的弹性将主要来源于中游行业。

站队时刻

我们在前期的报告中曾经认为,第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的筑底阶段,第四季度可能可以看到经济弹性的增加,这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逻辑推测。当然,我们跟踪的领先指标也正在验证这个判断,但在9月的数据之前,我们仍无法确认这个推断。而此时,海外债务危机的发生从虚拟经济传导的角度使得中国市场的走势颇有以空间换时间的味道,中国市场的调整正在被提前。但在指数有了深幅调整之后,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即经济基本面的运动没有到可以选择方向的时候,市场还必须在未来的两个月中等待基本面的证明或者证伪,而面临着较低的指数位置,此时需要站队以为2011年的决胜有所准备,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苦楚。

一、金融动荡的证明与证伪

关于外部问题,如果纯粹从欧美债务危机的角度出发,中期看,虽然我们认为债务危机的最终结果仍有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但就短期来看,我们既无法证明债务危机会立即演变成长波的第二次衰退,也无法证明它在短期内不会继续恶化,所以,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这就是市场的空前分歧所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欧美经济会有所稳定,则债务问题还能拖延,至少不会造成崩溃的结局,这就是历来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按照我们的观点,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经历了2009年反危机以来的增长恢复期之后,在2011年第二季度相继进入去库存阶段,那么按照这种判断,美国经济当前的回落最早将在2011年的10月结束,最晚会在2012年的3月出现转机。

理由在于,2012年的公共支出预算已经通过,财政提前紧缩不具备条件,美国家庭部门的去杠杆化高峰已过,伴随着房屋租金、房屋价格的缓慢提升,房地产市场的底部渐成,美国经济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建筑业周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短期来看,美联储2011年8月9日宣布,将把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至少维持到2013年中期,表明美联储对经济复苏势头并不乐观,也标志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再延续。所以,我们虽然对年内的美国经济和市场并不乐观,但在第四季度之后,有可能是露出转机的时刻。而按照欧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如果欧洲也有这样的复苏过程的话,欧债危机也能拖延。至于由于欧元制度设计的不足,是不是会导致边缘国家退出欧元区的问题,同样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所以,不如静待其变。

但这种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有几个特点:①短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减轻;②基于控制顺差的放宽汇率升值幅度的尝试可能是一种选择;③宏观调控进入观察期,怎么灵活应对还没定论。所以,大的方向是,通货膨胀回落的肯定性在增强,调控的天平自然由防通货膨胀向保增长倾斜,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确认的过程,而第三季度就在这样的确认期。

二、9月的拐点意义

在外围因素导致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内部运动规律也在接近拐点区域。根据我们短周期观测的全套指标体系,虽然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仍处于回落过程,但工业增加值趋势项环比6月已经回升,比我们从领先指标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前1月。根据产出缺口滞后环比3~4个月的规律,那么8月将是短周期的底部,9月开始,周期弹性将逐渐恢复,黎明的曙光渐近。

关于短周期正在接近底部的判断,并非不能证明或者证伪的问题,只要自2011年3月以来的经济调整是经济短周期调整的逻辑前提是对的,则这种指标体系的判断就不会有很大的误差,当然,在8月经济数据探出最低点、随后9月经济数据有所好转的时候,这个判断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而恰恰在此时,通货膨胀回落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确认,所以,相信9月是趋势可以明朗的开始。在这种推论下,根据我们周期框架下通货膨胀滞后于产出缺口4个月的历史经验,当9月或者10月之后经济缓慢回升的时候,恰好是通货膨胀回落的中途,所以,从周期运行的角度来看,10 月之后的短周期回升或至少持续10 个月到1 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进程中,弹性最大的阶段将出现在2011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表现为经济增长与物价回落,之后通货膨胀重新抬头,弹性逐渐减弱。

因此,就市场运行而言,我们认为当前就是黎明前的暗夜,滞胀状态在9月之后开始减弱,无论衰退是否出现,周期品的弹性将逐步显现,从第四季度之后到2012年上半年的资产选择中,经济的弹性大小以及经济的弹性何来是配置的核心线索,经济的弹性显然不是纯粹的库存问题,更是经济结构性扩张问题。按照我们对于中周期规律的研究,未来的经济运行中,TMT、化工等行业有可能达到周期弹性的最高,机械等行业可能是中周期的次高水平,所以,未来的弹性将主要来源于中游行业,也是配置的最核心资产。

三、基于三种情形的博弈

虽然第四季度之后我们判断经济的弹性会增加,但对市场而言,这只是几种可能中的一种,而正如前面对海外的描述,目前尚无法对欧美债务问题的发展做出有倾向性的证明或者证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9月只是个转折,关于其方向,同样在市场中存在三种看法或三种情形。第一种是经济维持目前的滞胀状态,即通货膨胀不会明显回落,增长也不会明显好转,但也不是硬着陆。这只是一个中间或者现实状态,不可能维持很久,最终要做方向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方向无非就是两个,即要么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要么像我们描述的那样经济弹性重新恢复,这就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这三种情形或者说后两种情形的决断期可能在9月,也可能顺延到年末,正是这种无法证明和无法证伪,决定了当前市场的博弈特征。

从6月的反弹到再创新低,市场始终围绕着经济触底、通货膨胀回落和政策放松这三个问题的强弱展开,市场首先演绎的是对于通货膨胀可控和短周期环比底部临近的配置选择,主要集中在对汽车、医药、电子和化工等早周期见底的行业的挖掘,而后演化为政策短期内不放松和经济底部过渡,这就是前述的第一种情形,这反映在市场中就是选择那些产品需求确定、具备定价权和现金充足的公司群体,那自上而下看就是消费+成长的配置,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则是在遭受海外金融动荡冲击之后,虽然市场整体重心下移,但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和以中小盘为代表的成长类个股屡创新高,而这一模式对于增长确定性的趋势考虑显然超过了对于估值的考量,这与我们6月的配置月报《选择确定性增长》中所做的判断“选择确定性增长行业,煤炭、食品饮料、医药、非金属制品和通信等”一致。而这一配置选择背后的逻辑是:经济系统性风险不大,但系统性增速上升的机会也不大,确定性与稳定性得到溢价。

对于后两种情形而言,则在配置上充满了博弈色彩。第二种情形是,滞涨滑向衰退,这无疑是最坏的情形,通货膨胀转向通缩发展,那市场将首先以系统性下跌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遭到破坏,高估值品种遭遇双重回落,低估值抵抗成为最后的防御,同时,随着价格与经济的双双回落,政策放松预期将逐步增强,低估值的耐用消费品的相对配置价值提升,典型的如房地产和汽车。第三种情形是,经济短周期调整结束,在海外经济回落和价格超预期回落下,政策空间打开,经济走出滞涨,在产能利用率恢复的情况下,产能扩张启动,这个时候中游行业弹性最大。

在我们的周期分析框架下,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原有主导产业的周期运行成为本轮中周期运行的关键一环,因为房地产作为上轮经济周期的主导产业,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依然巨大,并且主导产业的顺利切换也需要房地产行业的平稳运行。而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短周期回落阶段、海外经济再次衰退的预期加强的情景下,国内经济面临潜在的超预期回落,在这样的阶段,若政策超调,则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房地产行业因为估值低可以获得相对收益,而若政策放松,房地产调控的压力减缓,则有望迎来行业投资机会。可以说,当前市场中房地产行业的博弈背后的逻辑是滞涨无法维持,无论衰退与否,最终走向增长,房地产已然成为博弈周期的先行代表。

结论

虽然我们对海外动荡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但美国经济周期的大方向说明,美国和欧洲债务问题具有继续拖延缓慢解决的条件,所以,短期出现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对于国内而言,按照我们对中国经济周期规律的掌握,周期在9月之后恢复也是大概率事件。而博弈的分析方法证明,周期的弹性和低估值优势,应该是当前市场博弈中的先机所在,而对于高估值的防御品种而言,在趋势明朗之前,仍然是博弈的上风品种,只不过,在我们这个没有增长持续性的时代,不存在真正的稳定增长,只是一种热点的轮回罢了。

谋定而后动 (2011年7月25日)

信息或事件

市场在6月如我们预期触底反弹,与短周期调整的趋势相一致。不过,环比触底只是短周期调整的中间环节,短周期的底部需要在9月才能确认,目前仍处一个短周期筑底的阶段。与此同时,这是一个短周期向中周期转换的阶段,中国本次中周期将是一种持续向上动能缓慢衰竭的形态。未来的弹性将主要来源于中游行业,这一点是经济中周期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未来配置的最核心资产。

短周期触底与底部的复杂性

市场果然在6月触底反弹,这与我们前期提出的短周期调整将在6月或者7月出现环比底部看来是一致的。关于这个环比底部的判断,是使用我们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反复推断的结果,工业增加值等先行指标都已经得到验证。但环比的触底只是短周期调整的中间环节,是一个下滑速度放缓的过程,短周期的真正底部要在9月之后才能获得确认,所以当前仍处于短周期的筑底阶段。

这次的库存周期回落仍然如我们所预料的,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其下滑的速度和力度都是温和的,而且去库存更多带有上游去泡沫的性质,这是主动补库存周期的特点,需求的回落反而是有限的。随着第三季度实体经济向底部靠近,转好的起始点仍然是企业再次有补库存的需求,而这里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价格和货币,这是库存周期的本质。根据我们对主动补库存的理解,需求目前仍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这是一个产能利用率到达较高阶段的必然后果。所以,经济能否走出底部,或者经济何时走出底部,与通货膨胀有直接的关联,这就引出了所谓的底部的复杂性问题。

按市场的预期,最晚7月通货膨胀就应该出现头部,而这一点仍需要数据的验证,所以当8月到9月验证通货膨胀数据的时候,市场的方向抉择会渐渐清晰,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而按照我们的周期体系,既然经济短周期高点已经在3月出现,那么通货膨胀的高点在7月出现也顺理成章。另外一个扰动因素就是对美国再次宽松的预期,根据我们对美国经济周期的理解,我们认为第三季度结束之前,都是美国周期持续去库存阶段,所以,美联储此时当不会推出QE3[1],而真正确认美国经济恢复状态的,是第四季度乃至2012年的第一季度,我们认为真正的QE3的观察点是第四季度之后,因此,理论上第三季度之内尚不存在什么继续使通货膨胀恶化的因素,所以我们相信通货膨胀会如期回落,而市场的底部是不断被确认的。

微观的躁动和宏观的迷茫

但在8、9月通货膨胀和政策的改善毕竟只是个确认的过程,很难说是一种超预期,而经济的真正底部尚未形成,我们定义第三季度是一个休养期。仍然从中周期的视角出发,认为这个时候是微观开始躁动,而宏观却是一片茫然,所以,这种特征注定了行情是主题与个股式的,不是系统的。但是,主题与个股毕竟是体现未来的主线,第四季度乃至2012年上半年的主线体现在第三季度的个股中,所以,真正决定市场趋势的,该是对第四季度乃至2012年上半年的判断。

目前市场对未来的判断会存在三个倾向:第一种是认为中国会维持滞胀格局,那么这种表达的配置重点是消费和成长;第二种是认为中国会在第四季度之后走出滞胀重回中周期(这是我们的看法),那么这种配置的重点是中游;第三种是一种悲观以至于美国或中国需要重新刺激的逻辑,这种倾向的重点显然在上游。目前来看,市场的热点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前两种预期,第三种预期如我们前面判断的,最早也要第四季度才知道。因此,第三季度的主题是一种滞胀或者走出滞胀的反复纠结的过程,投资思路会在稳定性与弹性中反复纠结,热点也会纠结在消费成长或者是中游,这一切都要等到第四季度之后渐渐明朗。

周期力量与泡沫问题

下面需要讨论的就是第四季度之后的问题,当前的市场纠结,来源于两种力量的博弈:一是中周期的向上力量,是为多的力量,二是过度刺激之后遗留的泡沫问题的力量,这是一种对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必将破灭的担心,是为空的力量,这是市场多方和空方的根本差异所在。这个问题的明朗就解决了上面的纠结问题。

周期的力量就是经济的弹性,而泡沫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增长中中国经济结构特征进一步恶化,表现为成本的压力、资金的紧张、泡沫的膨胀、金融垄断的加强、企业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严格意义上来看,这是一个中周期问题与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博弈。结构性恶化是客观存在的,其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是否其终将爆发,而是在于其爆发的时间、形式以及我们可以用什么手段去减弱它的影响,这是一个对过程的描述,而不是纯粹讨论一种结果。所以,我们使用内生动力的弹性以及结构性恶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线索去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一年内的问题,从而有了以《周期力量与泡沫问题》为总纲的系列报告。

按照我们对工业化和周期运行的历史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恶化与中周期的波动是长期并存的,如果以长波来定位,长波的衰退、萧条甚至复苏的前期都伴随着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几乎一半的中周期是与结构性问题相伴随的,因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恶化问题,不会影响中周期是否延续,而是影响中周期的运动形态。根据我们对滞胀时周期形态的理解,中国本次中周期将是一种持续向上的动能缓慢衰竭的形态,所以,我们坚持认为,本轮中周期延续至2013年应当不是问题,而这种形态也同时决定了,当中周期的头部在2013年至2014年出现后,其调整也是长期性的。所以,我们不否认结构性恶化问题终将爆发,而是在爆发之前我们仍然有一段中周期的路程。

经济弹性与中游砥柱

由此,从第四季度之后到2012年上半年的资产选择中,经济的弹性大小以及经济的弹性何来,是配置的核心线索,经济的弹性显然不是纯粹的库存问题,而在通货膨胀及货币紧缩的影响下,弹性有弱化的可能性,但在这个过程中,弹性的结构更加重要。按照我们对于中周期规律的研究,未来的经济运行中,TMT、化工等行业有可能达到周期弹性的最高,机械等行业可能是中周期的次高水平。所以,未来的弹性将主要来源于中游行业,这一点是经济中周期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未来配置的最核心资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信贷紧张等机构性恶化问题导致了一个正在发生的结果,就是经济的集中化趋势,当然,这也是工业化后期的一种必然,是增长空间收窄之后垄断加深的结果,也是一种政策的不自觉选择。关于未来中周期的推动力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的情况是,中周期的驱动力更多不在于技术的创新,而是在于中游产业的结构性扩张和产业组织的垄断化,这是一种经济结构恶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结构性的扩张就是经济的弹性,而垄断化就是未来公司成长的主线。

小结

如果是我们上述的判断,则从第三季度到2012年上半年可能配置的行业顺序该是下游→中游→上游,第三季度先兑现消费品的业绩,随后消费进入稳态,经济弹性开始增加,此时配置的重点是中游,而当经济进入高弹性期之后,上游可能会随着美国建筑业周期的启动和中国的走出滞胀而带来机会。这是我们的逻辑在2012年上半年之内的演绎。

泡沫所导致的结构性恶化问题的解决只是一个时点和形式的问题。中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而其根源是货币的过度释放。但是,泡沫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者至少从历史经验看,在没有出现多因素共振之前,我们仍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延缓它的爆发,只不过在2013年之后,中美共振、长周期与中周期共振的概率大大增强。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两年中确实将出现一次异乎寻常的变动,这一点在我们所运用的结构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先行信号,因此,从现在开始到2012年上半年,我们要充分研究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以及经济的大幅波动所带来的战略性问题,这需要谋定而后动的淡定与果断。